董明珠吃癟之后 還有家電大佬敢入局新勢力?
行業 發布于:2019-12-26 18:55:42
造車新勢力。
放在前兩年,這還是一個熱騰騰的新概念,每每聽到,都不自覺地把它和跨界創新、冒險精神關聯起來,讓人充滿期待;然而到2019年,這個詞似乎已被玩壞,久聽成繭先不說,一些畫餅企業已經將它從中性詞變成了帶有些許調侃意味的貶義詞。
未曾想到,就在我們即將邁入2020年的最后一個月,居然還有機會再次聽到這個熟悉的稱謂。12月11日,天美汽車品牌發布,又一個新勢力入局新能源乘用車。
天美?是不是有點耳熟?不過很遺憾,并不是大家熟知的王者榮耀的開發商『TIMI』,而是另外一個『Skywell』。
說Skywell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說Skyworth大家應該有點耳熟了吧。
讓我們把故事拉回到40年前。
1978年,高考恢復的第二年,一名海南年輕人考入了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前身),攻讀無線電工程系。當時,鄧麗君的靡靡之音還被封存在盜版磁帶中,在學校里手手相傳,新一批高知分子乘著改革開放的浪潮蠢蠢欲動,“下海撈金”還沒有被賦予別的隱喻。
就是在那個年代,故事的主人公畢業后前往香港,注冊成立了一家遙控器廠,名叫Skyworth(創維),而這個創始人,就是黃宏生。
從遙控器到解碼器,再到電視機,創維的產品技術飛速進步,市場也在不斷擴張。90年代初,創維從香港踏入內地市場,迅速發展壯大;2000年,創維數碼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0751-HK),集資數十億港元。此后數年,黃宏生的創維、李東升的TCL、陳偉榮的康佳迅速成長為中國家電行業的『三巨頭』。
“上山下鄉的四年半,家里一窮二白——女朋友沒有談過、外婆生病了也沒錢送醫院,后來趕上了好的時代,成為了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我覺得這一生來說都很幸運”——知青出身、白手起家,黃宏生的第一段創業歷程,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是勵志故事。
然而,更加戲劇性故事還在后面。
2004年11月30日,創維在香港聯交所突然停牌。隨后傳出消息,包括黃宏生在內的10名公司高管被香港廉政公署帶走協助調查,原因是涉嫌造假賬以及挪用公司資金。這一次停牌調查,長達14個月。2006年7月13日,黃宏生及其胞弟、創維前執行董事黃培升因串謀盜竊及串謀詐騙創維數碼5000多萬港元被判監禁6年。
黃宏生的創業軌跡一下從頂峰墜入低谷。直到2009年7月4日,黃宏生被保釋出獄,與胞弟共同回歸創維。
出獄后的黃宏生退居幕后,變身成為創維的隱形船長。在他的掌舵之下,創維繼續發展成為全國第三大彩電龍頭企業,業務輻射到冰箱、洗衣機、空調、凈水器、智能廚衛等黑色家電、白色家電全品類業務,產品覆蓋亞洲、美洲、歐洲等全球范圍市場。
如此成績,也算是功成名就,放在一般人身上都可以榮譽退休了。然而,創維顯然還不足以滿足黃宏生的野心。
回歸社會后的第二年,黃宏生與妻子林衛平拋售創維1億股股份,套現9億港元,成立創源天地投資公司,并于2011年前后與廈門金龍和南京東宇汽車集團簽署了《關于南京金龍三方重組協議書》,共同出資重組南京金龍,黃宏生出任南京金龍董事長。幾乎同一時間,黃宏生創辦開沃汽車集團與開沃新能源汽車集團,正式進入新能源商用車領域。
第二次創業,黃宏生從家電領域進入造車領域。論入行時間的話,開沃要比很多造車新勢力都要早,只不過起初僅在商用車領域深耕。
2014年,適逢中國新能源車市進入爆發增長期,敏銳的商業嗅覺使黃宏生下決心大力發展新能源車商用車,南京金龍在一片藍海之中迅速成長;2016年,南京金龍更名為開沃(Skywell),與創維(Skyworth)相呼應,黃宏生準備打造出一套“大創維系”企業;2017年,開沃汽車在輕客、箱貨型純電動物流車細分市場摘下市場第一桂冠;2018年1-10月,開沃汽車完成32.57億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88.5%,再次名列新能源商用車前茅。
或許是黃宏生早已有長遠戰略眼光,或許是順應市場的變化需求,開沃在商業用車上積累的這一切,其實在為它進軍乘用車鋪路。
2017年5月,江蘇開沃汽車有限公司獲得乘用車資質;2017年12月,開沃進行新能源準入資質驗收;2018年5月2日,BE11項目正式啟動;2019年9月30日,首款乘用車白車身順利下線;2019年11月19日,首臺工程樣車正式下線。然后就到了這個月——開沃旗下的新能源乘用車品牌品牌天美正式外布。
看似遲到,其實已經醞釀已久。
黃宏生回憶道最初創業的那段歲月,那時從廣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還未建成,一趟路要走5、6個小時,馬路水泄不通、人又饑寒交迫。但是看到公路兩旁,來自全世界新興企業前來廣東落戶,華燈璀璨、熱鬧繁華,即使坐在車里也忘記了勞累。那種燈光和公園馬路的燈光完全不同,它映射著國內事業的發展。就是在那樣的燈光照射下,國內新興企業茁壯成長。30年前,它是家電;30年后,它是新能源車。
小米創始人雷軍說過『創業,就是要做一頭站在風口上的豬,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但是,2019年末,任誰看都不是一個造車新勢力入局的好風口,在諸多新能源造車企業扛不住市場壓力、紛紛往下墜的時候,天美決定這時強行入局,真的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嗎?
因為,天美是新勢力,但又不是新勢力。
第一次創業,創維,彩電行業前五;第二次創業,開沃,新能源客車行業前三。30余年的成功創業經驗,讓黃宏生成為一個現實主義者,而不是只對投資人負責的PPT講師。
在商用車近十年來的經驗教訓也告訴黃宏生,造車絕不是拍腦袋就可以干的小事,它是一個周期長、回報慢的大型產業。許多新勢力剛有一個PPT雛形,就恨不得拿著喇叭全世界到處喊,眼高手低,PPT上都寫著要打敗特斯拉,然而等個兩三年,車都造不出來。與此相反,天美更愿意選擇腳踏實地,把前期準備工作都鋪墊好,走得雖慢,但至少走得穩。
在其宣布進軍乘用車時,天美已經做好了三個平臺的準備。即將推出的首款SUV將使用BE平臺,內部將其定義為一臺B級車,這個平臺將搭載天美未來的SUV與MPV產品,軸距在2.8米左右。此外,還有為C級車設計的CE平臺,為A級車設計的AE平臺。
除了天美的乘用車產品線,開沃在耕耘商用車時也已經布好動力電池的相關產業鏈,創辦Skysource(創源電池),專注動力電池包和電池管理系統、汽車線束、高壓配電箱、電機控制器、BMS等汽車核心零部件和系統的設計、研發和生產。
2018年年底,開沃汽車還已經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大客車研究院、輕型車研究院、物流車和乘用車技術研究中心,試圖成長為集生產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于一身的汽車制造廠商。
按照計劃,天美首款純電車型最快將于明年上市并交付。在黃宏生的時間表上,到2025年,開沃汽車的收入要突破1200億元,其中實現大客車、輕型客車、乘用車年產銷量分別達到3萬輛、7萬輛和50萬輛,主營業務收入分別是200億、200億和500億,此外零部件的主營業務收入為300億。
雖然這些數字看起來有點獅子大開口,尤其是50萬的新能源乘用車產銷目標。但是在今年12月初的國家發布的新能源發展規劃中,工信部已經明確了未來新能源車的銷量目標:國內車市將在2025年實現25%的新能源銷量占比。在這樣的政策大環境激勵下,或許天美要實現這個銷量目標也并不是天方夜譚。
其實,天美不被看好,除了入局時間晚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其復雜的跨界背景。雖然黃宏生有著豐富的創業經驗,但是只有在家電領域才算是老本行,造車只是半路出家,況且,深耕商用車的開沃并沒有乘用車的設計制造經驗。這樣的跨界背景,不禁讓人對天美感到幾分擔憂。
畢竟,家電跨界翻車的先例并不少見。
早在20多年前,當時紅極一時的空調巨頭春蘭集團,跨界入行摩托車小獲成就,嘗到甜頭后順勢收購東風南京汽車,開始進軍中/重型卡車。然而到2004年,春蘭集團無法在卡車研發商繼續投入資金,家電市場也被其它更年輕的品牌蠶食。2008年7月,虧損嚴重的春蘭卡車被江蘇徐工集團收購,跨界失敗。
2003年,在民企紛紛進軍汽車行業的大潮中,又一個家電大佬奧克斯集團蠢蠢欲動。2004年2月,奧克斯宣布正式進軍汽車業,相繼發布原動力、瑞途兩款車型。但因為車型的產品力有限,價格又無優勢,競爭力太弱,上市后并未得到市場認可,不久之后,奧克斯黯然退出汽車市場,以失敗告終。
當然,家電跨界造車,聲勢最為浩大的還是格力的董小姐。
董小姐跨界造車“預謀已久”,2016年就傳出董小姐希望格力斥資130億收購珠海銀隆(主營商務大巴業務)的傳言,雖然后來被格力股東否決,但她仍以個人名義注資拿下珠海銀隆大部分股權,進軍造車行業。
在今年年初,董小姐在接受央視采訪時還說到:對中國汽車行業不滿意,主要是由于它們的精度不夠,沒有精準的模具、磨合配合就有差距,所以中國的汽車有一點粗制濫造,而且成本也并沒有減多少。
然而,瞧不上中國汽車制造的董小姐,在今年5月發布了的首款乘用車艾菲。新車造型酷似阿爾法、LOGO比奧迪多了一個圈,珠海銀隆此前宣傳的核心技術——鈦酸鋰電池——也并沒有得到應用,這一切都消費者大失所望,以至于到現在艾菲連銷量數據都沒有公布。
據傳聞,為了讓第一輛乘用車型下線,董小姐前前后后投資了近30億元。如今看銀隆新能源的狀況……只能說前途未卜。
在大洋彼岸的另一邊,歐洲知名家電品牌『戴森』也動過跨界造車的念頭。
曾經位列英國首富的品牌創始人詹姆斯·戴森爵士,一直對汽車領域躍躍欲試。
自2013年,戴森就開始透露有造車計劃。2015年9月,戴森斥資1500萬英鎊收購了當時的固態電池初創公司Sakti3;2018年7月,開始建設全球供應鏈控制中心,并部署Elementum公司的供應鏈管理系統;2018年9月,投資1.16億英鎊,在位于英國哈拉溫頓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用于汽車測試。在2017-2018年期間,戴森已陸續從阿斯頓·馬丁和特斯拉等汽車公司挖走了大量骨干員工。
直到2019年10月,戴森已經為造車計劃總投資20~25億英鎊,其中至少10 億英鎊用于研發電動車,另外的費用用于研發兩種新電池技術。戴森曾在2018年表示,新車計劃在2019年完成設計,2020年正式下線并上市。
然而今年10月,戴森爵士一封公開信,直接宣布放棄了造車計劃,戴森在信件中提到,公司已經成功研發了一款原型車,但沒有為它找到合適的商業化方案,只能被迫取消造車計劃。并強調這不是產品失敗、也不是團隊失敗,僅僅是看不到商業化未來。
所謂的商業化受阻,或許受限于研發制造成本、或許是量產難度過高,個中緣由我們已無法得知,但毫無疑問的是,它沒有辦法為戴森帶來可觀的現實利益。
面對新造車企業的盈利困境,戴森選擇了及時止損。雖然放棄了造車計劃,但它與汽車相關的研發都得到了保留。原500余人的汽車研發部門將得到重新分配,未來繼續投入精力在固態電池、電機研發、傳感器、視覺系統、機器人技術、機器人學習和AI開發等方面。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保留了固態電池和電機研發兩個方向。
東西半球,兩大家電巨頭都相繼吃癟,開沃的天美汽車能夠順利完成跨界嗎?
恐怕答案仍是——兇多吉少。
2020年即將到來,到目前為止,天美應該是國內新能源車市場中最年輕的一個新勢力。而且,恐怕還是第一個不在溫室下成長起來的新勢力。
今年的國內車市持續下跌,新能源車市自7月以來也出現了連續5個月同比下跌的情況,原因包括經濟大環境的下滑、消費者購買能力的減弱、補貼正式退坡后的銷量透支等等。根據這個趨勢,中汽協的預測今年車市銷量與去年相比,最好的情況也就是持平,并且看看國內的經濟走勢,恐怕未來一兩年內,還難得到好轉。
銷量上不去,資金回不來,行業投資緊縮、融資短缺,新勢力的生存狀況越來越嚴峻,天美選擇這個時候入局新能源車市,不是人傻愛吹牛就是藝高人膽大,兩者只能居其一。
就在天美品牌的發布會上,天美汽車的高管提到一句話很有意思——『我們董事長(黃宏生),希望我們更多地去關注失敗者的經歷,通過這些失敗的經驗去汲取新的思路』。或許,這就是實用主義的原則,避免好高騖遠地定下宏偉目標,反倒習慣從已有的反面教材中吸取經驗,避免重蹈覆轍。
——————————
1956年出生的黃宏生,明年就要64歲了,到了幾乎退休的年紀,還要再創業?恐怕很多人都不理解——已經有了成功的創業履歷,有了衣食無憂的經濟自由,為什么還要吃力不討好地進軍新能源造車,去接受行業內外的嘲笑與質疑?或許,黃宏生之所以是黃宏生,李斌之所以是李斌、何小鵬之所以是何小鵬,就是因為他們是渴望創造且并不服輸的人吧。
學生時代的黃宏生
在這樣一個以結果論英雄的網絡時代,人人都可以是鍵盤俠。如果最后成功了,那你選擇跨界造車就是有魄力、敢為人先;如果最后失敗了,那你就是投機取巧、渾水摸魚。游戲規則都一樣,對誰都不留情。
天美能夠成功嗎?筆者也給不出答案,但十有八九可能不會,但是為了那一成的希望也要繼續拼搏,這就是新勢力存在的意義。
(圖/文:皆電 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