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老頭樂 但老頭樂要先成為車
行業 發布于:2021-01-05 19:10:20
人民需要老頭樂,但老頭樂需要先成為車。
諷刺的是,證明這一點的,恰好也是殺死老頭樂的。
2020年7月,宏光MINI EV上市,兩個月時間,拿下銷冠。11月,宏光MINI EV賣出33094輛,成為2020年國內新能源市場中,唯一一款單月銷量突破3萬的車型,將Model 3都踩在腳下。
若無意外,宏光MINI EV將連續3個月蟬聯國內純電車銷量冠軍。
少有人注意到,宏光MINI EV的暢銷,正巧搭上了政策的東風。
2020年7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通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作為組織方,在全國多地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共有24家車企的61款車型參與。
除了一些商用車品牌外,其中也不乏一些熱門新能源車型,包括零跑T03、新寶駿E300、宏光MINI EV等等。宏光MINI EV由此開啟了霸榜之勢。
據五菱披露,宏光MINI EV的11月銷量中,個人用戶占比達到96%以上,可謂名副其實“人民的代步車”。
為什么是宏光MINI EV?是誰在買宏光MINI EV?
一句話總結:宏光MINI EV憑借五菱品牌的號召力,以及2.88萬的超低起售價,成功切入了一個千億級規模的灰色市場——老頭樂車市。
老頭樂,也就是低速電動車。根據國標規定,國內正式發牌的電動車基本要求:最高車速不低于80km/h、續航里程不低于80km。而老頭樂沒有一樣做到。
上不了車型目錄,享不了政府補貼,老頭樂成為完全以市場導向的產品。
然而就是這樣,老頭樂的年銷量還能達到百萬級規模。據2018年的數據統計,僅山東一個省,就擁有300萬輛老頭樂。2020年9月,宏光MINI EV的銷量就有35%來自河南和山東,這也是中國老頭樂最樂的兩個省。
宏光MINI EV炸出來的,就是這樣一個實際存在卻一直被人忽視的市場。
百萬級的保有量,按照每輛1-3萬的價格計算,這就是一個千億產值的行業。它甚至已經成為一些地區的支柱產業。
支持者認為,老頭樂是市場導向、實施供給側改革的典型產品;而反對者則斥其為,地方政府無作為導致的畸形發展。
但無論持何態度,都不能否認,這就是人民的需求。
老頭樂是什么?可以這樣理解,一輛用料從簡、組裝隨意,沒有任何安全測試,采用鉛酸電池的大型電動輪椅。
乍一聽是不是很不靠譜?然而,它不需要上牌、不用上保險,開車的人也不需要考駕照,低廉的價格還能遮風擋雨,解決了不少人的出行需求。
曾有一位美國的油管博主,從中國海淘了一臺老頭樂(常力自由俠)。這輛車的價格比一部iPhone X還要便宜,但備胎、保險杠、擾流板、轉向燈、氣泵、后視鏡一應俱全,還配了敞亮的天窗、暖風機、真皮座椅,和邁凱倫一樣的中置儀表盤,還能聽電臺,加裝倒車輔助影像……
沒見過世面的美國人,可是大呼內行。
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出行需求,卻只能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
這就是老頭樂矛盾的地方。
2018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公布《關于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的通知》,嚴禁新增低速電動車產能,加強規范管理。2019年初,全國大多數城市跟進出臺政策,對市場存量低速四輪給予2-5年的退出過渡期,同時嚴禁新增產能。
原因也很直接,老頭樂的野蠻生長,帶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
據統計,2015-2019年因低速電動車引發的交通事故達到83萬起,1.8萬人因此喪生,18.6萬人受傷,年事故率接連增長23.3%和30.9%。愈發嚴重的交通問題背后,是低速電動車的生產標準和交通監管上存在的巨大矛盾。
先說生產標準。目前老頭樂沒有統一國標,生產幾乎都處于無序狀態。當下老頭樂車企大致有兩類,首先是以開云汽車、雷丁汽車為主的行業龍頭,他們的生產中會參照正規電動車標準,但因為產品特質不同也做不到嚴格遵循。
另一個更大的部分則是各種小作坊、小廠商。這些企業原來大多以生產電動三輪車、電瓶車為主,產品也都是從更低級的產品“魔改”而來,質量難以保證。再加上,使用的干式鉛酸蓄電池壓根沒考慮過密封性和防碰撞性能,用上兩三年電池就快報廢,慘不忍睹。
再說交通監管。老頭樂不用上牌,駕駛員不用考駕照,甚至連基本的交通規則可能都不清楚,上機動車道不合適、走非機動車道也不合適,因為沒有違章,所以開起來也分外猖狂,即使出事交警也無法追責,老頭樂不樂,全憑自覺和運氣。
從更深層次的矛盾來說,老頭樂雖然滿足了人民需求,但是違背了國家戰略。因為絕大部分的老頭樂產品,因成本與技術原因,都是使用鉛酸電池這一落后的電池技術,不僅污染嚴重,產業上也沒有借鑒意義,這與國家的新能源發展戰略背道而馳,新能源戰略一開始就將鉛酸蓄電池排除在外。
總而言之,六部門的一紙禁令出臺,全國老頭樂的產量銷量雙雙下跌,一些渾水摸魚的小企業,直接淘汰出局,活下來的大頭也是舉步維艱。
隨著『升級一批、規范一批、淘汰一批』的國家監管思路,老頭樂的生存環境急劇壓縮。
『升級一批』的方向很明確,但是操作難度最高。比如山東雷丁和山東寶雅,分別以十幾億元巨資,收購了四川野馬和一汽吉林,以此獲得了正規造車資質。
可是按新標準做新車,成本要上升,這樣的產品既不符合原消費群體的需求,也無法與正牌的純電動車企相競爭。所以至今為止還沒推出過一款能夠殺入新能源市場的產品。乘聯會的銷量數據顯示,雷丁汽車今年1-7月的總銷量,不到傳統汽車品牌一個月的銷售數字。
『淘汰一批』很干脆,直接刷掉那些濫竽充數的小作坊。
最苦的是『規范一批』這一部分。現在國標尚未出臺,規范無規可言,一眾中小企業則選擇退回到三輪、兩輪,或者將現有的低速電動車賣到更難監管的鄉鎮地區,一邊苦等四輪低速電動車國家標準早日出臺。
2016年10月份,國家標準委正式立項《四輪低速電動車技術條件》,性質為推薦性國家標準,項目周期為24個月。雖然年年都有風聲,但如今國標尚未如期而至,兩會時也總是代表委員問責的重要話題。
這個項目最新的進展還停留在2019年3月,當時工信部公示,《條件》中低速電動車的國標從推薦性變為強制性,并且重新開始制定,現廣泛向社會征求意見,限定期限到2021年。
“低速電動車的標準如何制定,可能是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最復雜、最困難的問題。”2017年,時任四輪低速電動車標準起草組組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直言,這個問題在技術上并不復雜,難點在于利益的博弈,特別是涉及地方政府的利益。
山東省汽車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中國四輪低速電動車市場從2013年開始,連續數年保持50%以上高速增長,形成了年產100萬輛、拉動經濟1000億元、上下游從業人員約100萬人的產業規模。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報告也顯示,隨著老齡化加劇,預計到2020年,我國低速四輪電動車的保有量,將擴大到1000萬輛以上,市場規模也將達到千億級別。
如此龐大的產業鏈,怎么處理,都是要傷筋動骨。
現在,老頭樂的新國標沒等來,卻等來了宏光MINI EV。
宏光MINI EV,2.88萬的起售價,直接和老頭樂拼刺刀,120/170公里的續航,20kW的電機和鋰電池,都已經值回票價,如果再算上籠式高強鋼骨架乘員艙,標配的ABS防抱死系統和EBD制動力分配。開上宏光MINI EV的你,可以笑著跟老頭樂車主說真香。
這么個形勢,老頭樂能不焦慮嗎?
這不僅焦慮,更是絕望。
向上走,打不過正規車企;原地踏步,就被更多的宏光MINI EV們蠶食;往下走,只能跟政策法規打游擊戰。
三十多年來,農村地區一直在尋找符合其經濟能力和工作生活方式的交通工具,從最早的拖拉機到三輪車再到兩輪電動車,每一次升級都遭到社會的各種質疑和反對。如今,老頭樂也要面臨同樣的境遇。
這個困境是早期交通管理留下的歷史問題,如今法規缺位,車輛安全配置和使用場景不匹配,想要解決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這里不妨參考一下海外的解決方法,根據歐盟法規,老頭樂按車重、速度和功率被劃分為L6e(輕型低速四輪機動車)和L7e(重型低速四輪機動車)兩大類。
在法國,年滿14周歲就能駕駛這類小車,在英國和其他歐盟國家,需要年滿16歲。對于這類低性能的小車,使用區域作出嚴格限制,比如嚴禁其在高速公路和雙車道上行駛,而且車內也不允許設置ISOFIX附件以安裝兒童座椅。
筆者,一個普通的新能源行業媒體人,雖然看到了這些現象,但也只能單純的分析利弊、點到為止,無法切身體會老頭樂車主的真實生活狀態。
但在行文的過車中,看到一段采訪,很受觸動。在問及老頭樂的安全性問題時,一位車主表示:“那些說這種車不安全的人也沒想過,四輪電動車再怎么也比兩輪的電動車安全吧。每年我們這邊路上,騎電動車的人出的事兒還少嗎?再說冬天騎電動車多冷,那大風呼呼刮在臉上生疼,我看這車挺好。”
早年,因為摩托車的管理難度大,所以出臺了禁摩令,直接一刀切。但是人民的需求并沒有消失,現在兩輪電動車又如野火般復燃。同樣的,老頭樂的治理應該吸取教訓,國標的制定是為了推動低速電動車向規范化方向發展,而非借規范化之名扼殺,否則誰知道又會催生出什么妖怪來。
(圖/文/攝:皆電 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