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戰勒芒24小時 豐田三十三載勒芒之夢
賽事 發布于:2018-06-21 14:10:04
勒芒的確欠豐田一座冠軍獎杯,但一定不是豐田奮斗33年之后最終以唯一LMP1廠隊身份贏得的這座。
從地理上來看,勒芒是法國人的,從這座只有15萬人和52平方公里的小鎮坐TGV到巴黎也就1小時。
從勒芒編年史來看,勒芒是德國人的,保時捷手握19座冠軍獎杯,奧迪手握13座,兩者之和,恰好是其余21家廠家曾獲勒芒24h獎杯的總和!所有LMP1賽車都得在“Porsche 919 Hybrid”與“Audi R18 e-tron quattro”這兩個名號的陰影下茍延殘喘。
但是,歷史總有那么一個“但是”。隨著奧迪與保時捷前后離開那個承載汽車工業最高意志的勒芒LMP1組別,轉而投身Formula E電動玩具游戲,豐田TS050戰車不再擁有任何敵手,它的大多數對手們甚至連LMP2都跑不過。
日本人似乎找到了獨贏的契機,現實也正如推斷的那樣 —— 關于汽車工業最新科技成果的這場展覽,變成了Toyota Gazoo車隊的8號戰車與7號戰車的冠軍爭奪戰。以388圈和5286.888 km兩串“吉利數字”率先沖線的8號TS050戰車,套了季軍的Rebellion R13戰車整整12圈!
沒了奧迪與保時捷的勒芒24h,在座的都是垃圾。
本節開頭,先列舉一組有趣的數據:從1923年到2005年,每一屆勒芒24h都是汽油車奪冠;從2006年到2011年,每一屆勒芒24h都是柴油車奪冠;從2012年到2014年,每一屆勒芒24h都是柴油混動車奪冠;2015年至今,汽油混動車每屆必稱王,而2018年參賽的LMP1汽油混動車全員名單如破折號右方 —— 豐田TS050。
如今,兩臺TS050全部完賽并以碾壓之勢奪得冠亞軍,“混動之王”與“品質之王”的桂冠終于戴上。為豐田帶來榮耀的,是豐田勒芒車隊史上第八款賽車TS050的第二次改型 —— TS050 Hybrid 2018,載入勒芒編年史的冠軍車。
關于它的故事,要從TS050 Hybrid 2016說起。
對于豐田車隊而言,前身TS040 Hybrid其實已經非常厲害,在WEC(World Endurance Championship 世界耐力錦標賽)擁有強勢成績,2014賽季世界第一名,2015賽季世界第三名,但勒芒成績只有一個第三 —— 抱歉,勒芒戰史只有“冠軍”和“其他落魄車組”兩種概念,第三名的意思就是“被遺忘”。
進入下一代目,TS050 Hybrid 2016換掉了3.7L V8自吸汽油引擎,繼任者是2.4TT V6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最大功率500PS。電氣部分,前作的超級電容改成了鋰離子電池組,能量釋放級別從6MJ升級至8MJ,功率高達500PS(增加20PS)。負責這項輸出任務的電動機分居前軸與后軸,奇葩的是兩臺電動機供應商居然不同,分別為愛信(Aisin AW)和電裝(Denso)。
TS050 Hybrid 2017在2017賽季新規的性能削減要求下,被迫縮減后擴散器寬度以此降低下壓力,排位賽和正賽可用的輪胎組數減少。此外,豐田還進一步改良了變速箱(齒輪換材料降重),升級了空氣動力學部件(單體殼結構不變,且在2020新規出現之前也不想變,貴啊),電池組的耐高溫性提升(所需冷卻空氣量卻減少了),電池充放性能的衰減降低更少。
TS050 Hybrid 2018則是第二次改型,豐田廠隊這一回并無直接競爭對手,SMP、DragonSpeed等LMP1車隊直接被LMP2組別干挺了(中國CEFC TRSM車隊結束時已被頭車套圈105次,“頭車”就是“頭哥開的那臺8號豐田買菜車”)。豐田要做的只是堅守“耐用性”的底線,只要跑到最后,LMP1冠軍基本就鎖定了。
因此,面對WEC LMP1組別壓縮成本的趨勢與缺乏制造商車隊的慘狀,TS050 Hybrid 2018不再需要壓榨性能,造成2017賽季勒芒失蹄的空調系統被更換,鋰電池組全面上新,燃油供應商由荷蘭殼牌變成法國道達爾這事給汽油機帶來微量調整,
好在這套2.4TT雙電機混動黑科技組合已經在三年的進化時間內進步良多 —— 在保羅里卡(Circuit Paul Ricard,Lap Record 1:39.914)這條短賽道的官方測試成績顯示,TS050 Hybrid 2018比TS050 Hybrid 2016快了整整5秒!
如果要筆者用一句話來點評豐田勒芒之夢的三十三載風雨之路,那么必然是這句 —— 折戟不沉沙,百煉終成鋼,這就是永不言棄的“勒芒精神”。
2016年勒芒24h,黑色三分鐘:豐田TS050 5號戰車遭遇渦輪增壓器與中冷器連接管路上的技術故障,導致喪失了渦輪增壓器的控制。
兩位6號車賽手當場倒地痛哭,兩鬢斑白的Toyota Motorsport GmbH工程師與車隊經歷目光凝重。這些老一輩的豐田人,一輩子只想要一個勒芒24h冠軍,但勒芒的確不相信任何“只差一步”。在23:57的失敗,就是一整場的失敗,就如地球時鐘23:57之時(45.5億年折算成24h)并未出現南方古猿,這世界上將不會有智人和人類文明,更不會有金屬冶煉、四沖程發動機、橡膠輪胎、勒芒24h和豐田TS050。
“勒芒年年有,豐田總第二”這句話真的不是白叫的。從1985年首次參賽,到2018年最終奪得首座勒芒24h冠軍獎杯,連豐田Corolla(卡羅拉)都換了整整七代目了,豐田勒芒車隊卻一直都走在鏡頭聚焦點的邊緣之上。
這個以質量優異著稱的全球最大乘用車生產廠商(2017年數據),卻一直無法打造出一臺兼顧高性能和耐用性的耐力賽戰車。在坊間名言“開不爛的豐田 修不好的大眾”的背后,是一臺臺折戟勒芒的TS系列豐田勒芒賽車,以及一臺臺刷新三連冠戰績的保時捷919和奧迪R18(均是大眾集團旗下)。
且看豐田的三十三載勒芒之夢如何艱辛踐行:
1985年,豐田首度參賽(C1組別),戰車代號85C-L,采用2.1T渦輪增壓四缸汽油機。其中,36號戰車砍獲12名(完成330圈),三名駕駛員均為日本國籍人士,Satoru Nakajima、Masanori Sekiya、Kaoru Hoshino,他們讓豐田成為第一個在勒芒賽場上完賽的亞洲汽車制造商;38號戰車因離合器故障退賽。
1986年,豐田86C-L參賽,36號與37號戰車均未完賽。
1987年,豐田87C-L參賽,2.1T渦輪增壓四缸汽油機更換型號(排量未變),戰車編號依然為36號與37號,依然全數未能完賽。
1988年,豐田88C參賽,36號12名,37號15名。
1989年,豐田89C-V參賽,換裝3.2T V8渦輪增壓汽油引擎,這也是豐田首次參加WEC全賽季比賽,可惜36號與37號戰車均未完賽。
1990年,豐田首次派出三臺90C-V參賽,36號戰車跑出了第6名成績,37號與38號未完賽。
1991年,豐田未參賽,這一年卻有一個驚天大驚喜 —— 馬自達787B一炮而紅,憑借2.6L轉子引擎奪得勒芒24h冠軍獎杯,成為亞洲第一個勒芒封王的汽車品牌,只可惜第二年就被FIA禁賽了……
1992年,豐田TS010參賽,3.5L V10自吸汽油引擎走起,33號戰車以346圈完賽,豐田車隊第一次登上領獎臺,三位英雄的名字分別是Masanori Sekiya(日本)、Pierre-Henri Raphanel(法國)、Kenny Acheson(英國)。此外,C1組還有一臺8號戰車第8名,一臺7號戰車未完賽。
1993年,改進版豐田TS010,依然是三車組戰略,可惜37號變速箱故障,最終獲得名次的是36號(第4名)和38號(第8名)。
1994年,C1組別變成LMP1組別,豐田沒派出廠隊,衛星車隊SARD的1號94C-V戰車奪得第2名,4號戰車位列第4,造就豐田參與勒芒有史以來最佳成績(天意弄人啊)。
1995年與1996年,GT組別;1997年,未參賽,強勢籌備1998賽季(GT1規則漏洞,廠商按照原型賽車標準生產GT1賽車和1臺公路版就合規了)。
1998年,豐田GT-One戰車(代號TS020)新鮮出爐,3.6TT V8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27號戰車完賽第9名完賽。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規則漏洞,這一年有7臺GT1組別的賽車比LMP1組別頭車快,豐田GT-One戰車雖然名落孫山,但它可以跑出420km/h的極速,別忘了那時候還沒到21世紀……
1999年,GT1組劃入原型車組別(更名LMGTP),豐田GT-One參賽,3號戰車撈了個第2名(僅比LMP冠軍車組少1圈),29號與30號未完賽。
2000年,豐田去玩F1了,一直到2011年都沒有重返勒芒。
2012年,豐田帶著首款混動戰車TS030 Hybrid重返勒芒,結果全軍覆沒……
2013年,豐田TS030 Hybrid再戰勒芒,8號戰車以347圈的成績拿到第2名(僅次于奧迪R18的348圈),7號第4名。
2014年,豐田TS040 Hybrid四驅混動戰車亮相,雖然在排位賽中占了優勢,但其穩定性依然不如奧迪R18,最終豐田8號戰車奪第3名,7號戰車未完賽。
2015年,豐田TS040 Hybrid繼續陪跑,2號車拿第6名,1號車拿第8名。
2016年,本節開頭說過的“最黑暗時刻”,豐田勒芒征戰史上最接近冠軍獎杯的一次。這一年的保時捷919戰車性能更優,而豐田全新研發的TS050 Hybrid 2016更加省油。
2017年,TS050 Hybrid 2017出征,三車組戰略,在排位賽中力壓保時捷,正賽被保時捷919打得滿地找牙,8號車第8名,9號與7號未完賽。
2018年,“頭哥”阿隆索首次征戰勒芒就遇上了好運,TS050 Hybrid 2018奪冠。
三十三載勒芒路,兩鬢白時僅一勝,歸來依舊是英雄。C'est la vie. C'est Le Mans.
(文:皆電 黃恒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