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補貼門檻”助攻了誰?這些車企大佬有話要說!
行業 發布于:2020-05-08 23:55:55
日前,2020補貼新政出爐,簡單總結下來,本次新能源車補貼新政有如下兩個重點:
1.2020年補貼較2019年退坡約10%,電池能量密度要求不提升,能耗和續航要求略微提升,其中300~400km續航的純電乘用車補貼1.62萬元,400km以上補貼2.25萬元。
2.乘用車補貼前售價不得超過30萬元,但支持換電的乘用車不受30萬元售價限制。
自去年6月份取消新能源車地方補貼之后,國內新能源車市場就像一個“突然斷奶”的嬰兒,純電汽車銷量同比下降1.2%。也正因如此,本次新政將原定于今年年底到期的新能源車補貼政策延長至2022年年底,各大車企還有3年時間享受補貼。
補貼退坡節奏的放緩對于新能源車市場來說的確是好消息,但新政之所以引起熱議,全因設置了“乘用車補貼前售價不得超過30萬元”這個門檻。
再說回消費者關心的事,雖說補貼前售價30萬元以上的車型不在少數,但真正受影響的還需要剔除兩類,第一類是補貼前價格遠超30萬元的車,像Model S、Model X、奔馳EQC、捷豹I-PACE等等,這類車所面向的購車人群本來就不差那1萬多的補貼,因此該“門檻”不會造成多大影響。第二類是補貼前售價在20~35萬區間的車系,但走量(或者說主力銷售)的車型版本在30萬元以下,像Aion LX、小鵬P7等等,同樣不會受太大影響。
(奔馳純電SUV EQC)
至于真正受影響的車型,就是那些補貼前售價定在30萬左右,而且打算走量的車型,例如比亞迪唐EV、騰勢X、HYCAN 007等等。當然在新政發布之后,不少品牌都作出了快速響應,像HYCAN合創是新政策出來之后第一個對產品進行價格調整的車企,理想汽車也表示補貼下降部分由車企承擔。
(廣汽蔚來純電SUV HYCAN 007)
至于其他品牌又有什么動作呢?
1.特斯拉:應聲漲價,隨后降價
由于之前國產Model 3的補貼前售價高于30萬元,無法享受國家補貼,所以在新政發布的第二天(4月24日),特斯拉就馬上調整了官網車型的補貼后售價,其中國產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上漲了4500元,而國產長續航版則上漲了5000元。
(特斯拉國產model 3第一次漲價)
但考慮到特斯拉2020年第一季度汽車業務25.5%的毛利率,國產Model 3降價也是遲早的事。果不其然,特斯拉官方微博4月30日發文表示將會降價,5月1日,國產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補貼前售價降至29.18萬元,補貼后僅需27.155萬元起。
(特斯拉5月1日對國產Model 3標準續航版進行了調價)
從補貼縮水導致漲價,到為了迎合新政降低補貼前售價,特斯拉在一周之內完成了這波騷操作。不過電哥認為,第一波漲價其實完全沒必要(以國產Model 3的毛利率,特斯拉完全可以為用戶兜底),但特斯拉選擇了應聲漲價就值得玩味了,腦補一下,這樣做的目的第一是為了安撫已提國產Model 3標準續航版的老用戶(長續航版發布引起了標準續航版老車主維權事件),第二是特斯拉要向外界傳遞一種信號,那就是特斯拉采取的直營模式價格體系相當透明,造車成本的降低可以直接回饋給消費者,不存在所謂的割韭菜行為。
2.理想汽車:為用戶“兜底”
新政發布之后,在社交平臺最活躍的車企大佬可以說是理想汽車的CEO李想了。
考慮到理想ONE兩款車型補貼前售價均超過了30萬元,加上沒有蔚來換電的“特赦權”,所以這次新政對他們的沖擊還是很大的。僅從兩條微博動態就能感受到李想的擔憂。
尤其從最后那句:“補貼下降的部分理想汽車承擔,用戶到手價不變。”可以看出李想有多無奈。
當年李想曾豪賭我國政策終究會給低速電動車一個合法上路的機會,于是就造出了車和家SEV,可惜最后還是敗給了政策。到如今,新政設立的30萬元門檻看似對所有中高端車型一視同仁,但一個“換電車型除外”似乎就意味著選擇增程式技術路線的理想汽車再一次與政策優惠無緣。
按照之前李想在直播里公開表態,理想品牌在未來三年內只有ONE一款產品,這也就意味著從今年7月22日起到2022年補貼全面退坡,理想汽車將不會享受任何國家政策層面的補貼。
不過電哥認為,在換電技術尚未得到實質性進展的今天(例如可以實現跨品牌車型換電),增程式電動車依舊是目前為止兼顧便利性與環保的最優解。
3.小鵬汽車:P7新政后發布,基本沒影響
新政發布之后,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同樣發布了兩條微博,但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小鵬面臨的壓力遠沒有李想那么大。
首先從品牌定位方面,小鵬汽車定位明顯沒有蔚來、理想那么高,這從首款產品G3補貼后15萬的起售價就能看到,雖說小鵬也想借P7踏出品牌向上的第一步,但碰巧補貼新政在P7發布日之前公布,這也給了小鵬及時調整P7定價的機會。
不出所料,P7大部分車型補貼前售價在30萬元以內,可繼續享受國家補貼,至于四驅高性能版車型雖然補貼前超過了30萬元,但定價卻很巧妙地和國產Model 3長續航車型重合。
(新政發布后,小鵬P7主力銷售車型在30萬元以下)
30萬以下,小鵬P7的續航性能比國產Model 3標準續航版強不少,而30萬以上的四驅版P7則比長續航Model 3有更強的動力,雖說很多人認為小鵬P7在硬剛國產Model 3,但仔細對比下來,P7好像都在以自己的長處打Model 3的短處,實在是妙。
4.廣汽蔚來:迅速調整HYCAN 007兩款主力車型售價
相比起特斯拉在新政發布后馬上給國產Model 3進行了漲價,HYCAN合創則明顯更加有誠意。
在新政發布的第3日,廣汽蔚來首席執行官廖兵就在微博上表示對HYCAN 007的兩款車型進行了價格調整,其中BASE版從補貼后26.26萬調整至25.98萬元,PLUS版則從28.28萬元調整至27.98萬元。對于一個初創公司來說,HYCAN 007在上市十幾天后就進行價格調整實屬無奈。面對政策和不可抗力,廣汽蔚來只能竭盡所能滿足用戶期待。
30萬補貼門檻的設定確實對HYCAN 007造成一定的沖擊,尤其考慮到主打的PLUS車型。在價格調整之后,PLUS版可繼續享受國家補貼,而下探到25.98萬的BASE版車型則在同價位車型當中更具競爭力,畢竟BASE版車型就配備了L2+級自動駕駛、車載智能機器人小CAN等等,在智能科技上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廣汽蔚來HYCAN 007全系標配智趣領航員小CAN)
當然,頂配的TOP車型雖然不再享受國家補貼,但考慮到高端消費群體對價格不太敏感,反而頂配車型所具備的產品性能以及配置更吸引他們。
5.蔚來:獨享“特赦令”,3天內為用戶“兜底”
因為支持換電的車型不受30萬門檻的限制,所以蔚來只需照顧那10%的退坡金額即可,吃到了甜頭的蔚來自然選擇暗爽,因此李斌什么也沒說。
不過在新政發布之后,蔚來給不少潛在用戶發來了短信,在描述自己因為支持快速換電技術不受30萬元門檻影響的同時,表示4月26號前支付定金的用戶仍然享受2019年補貼標準,差價由蔚來承擔,3天的時間可以說誠意不足,但看回蔚來的財報也情有可原了…
除了上述的5家車企之外,包括威馬汽車、愛馳汽車以及奔馳都發布了各自的“兜底”政策,但考慮到它們的車型定位,30萬元補貼門檻幾乎不會造成什么影響,所以本文就不逐一展開說了。
按照官方解釋,30萬元門檻主要是為了避免補貼資金大量流向奢侈消費,畢竟補貼延長了3年,那分給每臺車的補貼金額自然就少了,加上考慮到主流購車預算在30萬元以下,因此這個門檻的設定能把補貼真正回饋到需要它的消費者身上。
30萬元門檻提升了補貼效率,有利于吸引更多在燃油車與新能源車之間搖擺不定的準車主,但若從自主中高端品牌的發展創新角度看,30萬元門檻又更像是“抑制劑”,可以預見,在該新政下,已入局的自主中高端品牌將會迎來更大的生存壓力,畢竟特斯拉國產Model 3補貼前售價已經在30萬元以下,而隨著未來零部件國產化率的不斷提升,國產Model 3的補貼前售價甚至還會下探到22萬元,國內中高端市場份額將會被特斯拉蠶食,正如理想汽車CEO李想所說的那種,30萬元門檻將會給自主中高端品牌帶來更大的生存壓力,而尚未入局的品牌,也因此變得更猶豫。
但樂觀點看,自主中高端品牌經過那么多年的資本與技術積累,和特斯拉比起來也不一定處于劣勢,例如從技術創新角度看,蔚來的換電能很好地解決電動車動力電池升級迭代的問題;具備增程系統的理想汽車則解決了電動車續航焦慮;搭載Xmart OS 2.0車載智能系統的小鵬汽車則在智能交互、本土化應用生態等各方面領先于特斯拉。
另外,如果你曾經試駕過或坐過特斯拉的車,那有一點你應該十分想吐槽,那就是特斯拉的做工,即便是國產Model 3也延續了老美粗枝大葉的造車風格,為此從制造品質這個角度來說,特斯拉同樣落后于國內不少造車新勢力,例如吸收了廣汽生產制造方面經驗的HYCAN合創。至于從渠道鋪設這個維度考量,特斯拉采用的直營店模式雖說能給用戶帶來高度一致的體驗,但因為運營成本高的問題,目前國內特斯拉直營店基本布置在一、二線大城市,很多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很難去親身體驗、試駕。
再看回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它們在渠道鋪設的玩法上也比特斯拉更豐富,像威馬通過鋪設快閃店、智行合伙人門店打造出自己的新零售體系,而廣汽蔚來也通過PAC渠道模式簡化了復雜的經銷商層級,讓小城市的中小型經銷商也能以合伙人的身份參與到PAC模式當中,從而靈活地在不同城市、地區鋪設渠道網絡。
因此,從技術創新、制造品質、售前/售后渠道網絡鋪設等維度考量,國內自主品牌在與特斯拉的較量當中,還不一定會輸。
新冠肺炎席卷全球,給原本就處于“高壓”的車市火上澆了把油。還好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政策有所回暖,例如先前發布的新能源車免征購置稅政策延長到2022年底,而這次國補的延長,可以認為給了新能源車發展一個相對平穩的支撐,早些年大金額、大范圍補貼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新能源車市場正逐漸從政策導向轉變為市場導向。
市場瞬息萬變,能活下來的車企靠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能不能針對市場的變化作出最快反應,從產品優化的促進、定價策略的改變等多個維度去滿足市場的需求。
畢竟鯊魚游到身邊再想逃脫,已經晚了。
(圖/文/攝:皆電 黃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