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竟不適合開電動車?
行業 發布于:2019-02-25 09:47:13
6年前,40多臺比亞迪e6電動的士進駐香港,但因為運營成本的問題,最后一臺e6“電的”在2018年年底退出營運。
電動車充電慢、充電不方便這些缺點在出租車行業被無限放大,尤其在出租車牌照價格日益攀升的香港,電動車很難適應24小時日夜輪班營運。
但深挖了一下,豐田在2013年也引進了17臺普銳斯,而2年前的一份報道表示依然在運營的普銳斯已不足5臺,歸咎原因還是四個字:成本太高……
連普銳斯都嫌成本高,可見在香港從事的士行業真是地獄級難度啊!
*香港的士是豐田金豐,燒石油氣,未來會被石油氣混動車型“JPN Taxi”替代。
(JPN Taxi)
不過話說回來,在香港電動車不適合做的士,做私家車又可以么?
「 兩項政策:想你買電動車,又怕私家車太多堵路 」
香港有意推動電動車,最早可追溯到10年前。2009至2010年度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出的目標是令香港成為亞洲最廣泛使用電動車的地區之一。而2011年5月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就指出在2020年,電動車/混動車要占已登記私家車數量的30%。
但截至18年的10月,這個數字才達到5%。
香港不像北上廣一樣限牌,只是買新車要交相當高的稅費。因此為了提升電動車在私家車當中的占比,政府實施了電動車稅費減免政策:
(1)2021年4月1日之前,電動私家車首次登記最高可減免稅費97500港元。
(2)2021年4月1日之前,用舊車置換新電動車,最高可減免稅費250000港元。(「一換一」計劃)
眼看政策福利那么大,但仔細聊起來就可有意思了。
首先,在2017年4月之前,香港政府一直對電動私家車持開放態度,首次登記稅完全豁免,但后來因為“不再鼓勵私家車”,開始對電動車征稅,稅費由之前的全免變成免除“上限”97500港元,福利明顯大幅“縮水”。
(車輛首次登記稅)
(電動車稅費豁免政策)
舉個例子,2017年4月之前在香港買特斯拉基本可以理解成裸車價+運輸成本。而現在買的話還要加上「稅費-97500港元」這部分錢。按70萬港元的Model S 75D算一筆賬,新政下還要多花50萬港元才能落地。
這也是為什么4月之后特斯拉銷量“跳崖”,2017Q2-Q4整整9個月才賣出了32臺(Q1賣出了3000多輛)。
再說說第二個政策,也就是「 一換一 」計劃,舊私家車報廢換電動車最高可減免250000港元的稅費,期望更多汽油車置換電動車。但條件是車主至少擁有該舊私家車18個月(1月28日之前的舊政策是36個月,此舉可避免車主先購入舊車再置換新電動車,但后來發現門檻太高修改為18個月)。
又想讓電動車多賣點,又不鼓勵大家購買私家車,可能這就是兩項政策反復修改背后的無奈吧。。
(圖片來源:香港01)
*香港交通擁堵問題嚴重,13年全港平均行車速度為22.7km/h,部分主要道路繁忙時段行車速度已低于10km/h。14年數據:私家車在主要道路的總交通流量中最多占70%,但載客量僅16%,私家車太多就有造成擁堵的主要原因。
說完政策,我們再聊聊充電的問題。
「 在香港,開電動車方便充電嗎?」
截至2018年12月底,全港共有2166個公共充電樁,其中快充樁僅有498個,無論在數量還是充電速度都難以滿足日益增多的電動車。
*擴展閱讀:電動私家車數量從2011年4月的69臺增至18年10月的10940臺,增幅超過150倍,但公共充電樁數目僅從11年的872個增至18年2166個,平均5.6臺電動車才配一個充電樁。
另外,大部分電動車車主并沒有私樁(安裝私樁受到安裝費用、其他業主、電箱容量等多個維度的阻力)。據香港電動車協會數據顯示,每100個電動車主里面只有2~3個有私樁,因此公共充電樁就成為了最主要的補能途徑。
但無奈充電樁數量少、沒有按需分布,再加上接口不統一,充電車位經常被燃油車霸占,想好好充個電似乎有點難……
不過好消息是,截至上年9月,已經有超過80%新獲批發展計劃的停車位具備安裝充電設施的基礎條件,涉及到全港440個停車場以及48000個車位,而政府停車場、路邊咪表車位同樣會增設充電設施。
「除了特斯拉,你還可以買到這些電動車」
*價格均為港元
大眾e-Golf
基本車價:34.24萬
預計稅后車價:45.99萬
續航:300km
動力:136kW/290Nm
全新e-Golf基于第七代高爾夫打造,因此無論是底盤還是外觀都和燃油版基本一致(除了輪轂樣式),只不過在一些細節處新增了象征新能源身份的設計元素,例如前格柵內嵌了藍色飾條,翼子板貼上了“e-Golf”銘牌等等。
而在尺寸方面,e-Golf長寬高分別為4270/1799/1482mm,軸距2631mm。目前e-Golf在中國大陸指導價24.68萬(不享受國補地補),但好消息是,e-Golf即將國產并在今年上市。
雷諾ZOE Z.E.40
基本車價:28.98萬
預計稅后車價:35.71萬
續航:403km
動力:68kW/220Nm
在2016年,雷諾ZOE可以說是歐洲最暢銷的電動車,它占據了歐洲電動車20%的市場份額,而ZOE Z.E.40就是ZOE的換代升級版本。
與上代ZOE相比,Z.E.40 NEDC續航從前者的200+km提升至400km,一躍成為香港性價比最高的純電車型(價格便宜續航長)。
現代Ioniq
基本車價:31.88萬
預計稅后車價:41.26萬
續航:280km
動力:88kW/294Nm
現代Ioniq車系包含三個型號:HEV混動、PHEV插電混動以及EV純電。
從外觀看,Ioniq有著明顯的Fastback溜背式尾巴,有點像本田Insight以及普銳斯。通過流線圓潤的車身設計,Ioniq擁有0.29cd的低風阻,有效降低整車電耗。
除了超低風阻之外,Ioniq車身有53%通過AHSS超高剛性鋼材打造,而引擎蓋、尾箱蓋以及懸掛部分則使用鋁合金制成,有效降低車身重量,提高經濟性。
寶馬i3 94Ah/33kWh
基本車價:52.90萬
預計稅后車價:83.73萬
續航:271km
動力:125kW/250Nm
寶馬i系列車型有幾個重要特性,包括動力電氣化、車聯網、材料環保化以及車輛輕量化,而該系列(也是寶馬)的首款純電車型i3看起來更像一臺概念車。
冰箱一樣的對開門、懸浮式車頂設計、中控懸浮屏幕,把i3放到任何一部科幻片都不違和。別看i3身材嬌小,因為沒有了傳統內燃機,它有著極小的前懸,再加上四輪布置在車的四個角位,i3擁有較為寬敞的空間。
為了實現更低的電耗,i3車身使用了大量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CFRP),這讓i3比設計之初減輕了250~350kg,整備質量僅為1224kg(35kWh e-Golf 1573kg)。當然,CFRP材料的應用也導致了i3有著高昂的售價……
日產LEAF
基本車價:29.93萬
預計稅后車價:37.38萬
續航:500km
動力:147kW
日產LEAF已在全球49個國家累計銷售近30萬臺,行駛總里程超過35億公里,就像混動界的“一哥”豐田普銳斯一樣,說起電動車,不可能少了日產LEAF。
全新日產LEAF在今年1月CES電子展正式發布,與現款相比,新車最大的亮點是電池組升級到60kWh,能帶來超過500km的續航(現款40kWh,400km續航)。而動力方面也從現款的110kW升級至147kW。
在香港,全新LEAF已開啟預購。
日產eNV200 Evalia
基本車價:37.88萬
預計稅后車價:37.88萬(輕型客貨車)
續航:317km(JC08)
動力:80kW/254Nm
NV200的電動版,載人運貨樣樣在行,還不燒油,真香!
smart forfour 純電
基本車價:19.99萬
預計稅后車價:19.99萬(稅費可完全減免)
續航:139~160km(按配置/車型)
動力:60kW/160Nm
今年1月,全新smart fortwo、smart forfour正式登錄香港(但官網暫時只有forfour在售),香港車多路窄,身材小巧的smart是較為理想的代步工具。
動力方面,兩款車都配備了三相同步電機,峰值功率/扭矩60kW/160Nm。而憑借著17.6kWh鋰電,NEDC續航從139~160km(視車型不同有所差異)。
另外,因為19.99萬起的售價較為便宜,稅費可完全減免。有意思的是Smart在香港還推出了「 Agility星智選 」優惠,官方會在3年后以8.39萬的價格向車主回購車輛(前提:分期購買)。
「 大陸可能比香港更適合開電動車? 」
電動車沒有氮氧化物以及懸浮粒子排放,對環境的好處不言而喻,但因為汽車生產、電廠發電同樣會有碳排放(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頻發的元兇),因此為了追求更徹底的環保,香港能源結構也正在升級轉型。
翻閱資料得知,到2020年,兩電(中電、港燈)計劃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至50%(目前約33%),核能維持在10%~20%,逐漸降低煤炭發電占比,降低發電造成的碳排放。
雖然從道路環境、充電條件以及政策優惠等多個角度考量,香港的電動車用車環境遠不如大陸,但從能源結構看,香港用電動車確實更加環保。(大陸煤炭發電占比60%以上,同容量燃氣機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燃煤機組的40%)
新能源車取代傳統燃油車已成定局,不知道作為消費者的你又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