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駕日產軒逸·純電 滿載北疆盛景而歸
評測 發布于:2018-09-08 07:01:04
處暑已過,白鷺將至。天氣不止是“轉涼”那么簡單,畢竟筆者從一年220天夏季的祖國南大門飛了一天才到達西北之北,瞬間換了季,透心涼之余,也將在布爾津與哈巴河這兩個幾無充電設施的阿泰勒下轄縣,開啟一段心飛揚的純電之旅。
今日的主角是熟悉的陌生人。縱觀軒逸族譜,無論是Sylphy、Bluebird、Pulsar、Sentra、Almera,都不曾插電而行。這一回,日產用聆風的底盤加上軒逸的車殼子,打造了一臺純電動三廂車“軒逸·純電”。
命名簡單明了,一來致敬長期占據國內緊湊型車銷量榜首的軒逸家族,二來致敬長期占據全球純電動車銷量榜首的日產純電技術。
話不多說,立即進入試駕環節吧。
經過兩天試駕,筆者發現軒逸·純電依然是那臺極其平順的軒逸,唯一的不同便是軒逸·純電讓“平順”二字進化到了極致,“頓挫”不再出現在任何體驗環節當中,無論駕駛者如何操控電門踏板,啟動、加速、制動、動能回收,一切都像是按鍵盤玩《極品飛車》……
安靜是必然的,胎噪風噪都抑制得不錯,甚至連電機嘯音都得到有效控制。只不過,軒逸·純電的舒適性稍遜于軒逸汽油版,因將電池包平鋪在兩軸之間,由于電池包不能離地太近(托底撞擊短路起火的風險),軒逸·純電的地臺比軒逸汽油版高了一截,滿載的最小離地間距為136mm(注意,不是空載),垂直方向空間受到一定影響,后排乘客的怨言也比前排多。
但是!但是!但是!軒逸·純電也比市售14-18萬級別的“油改電”純電動車舒服很多——座椅雖硬,好在寬大厚實;坐姿雖高,好在軒逸車頂本來就高翹;懸架依然是日產買菜風,國人至愛,汽油版月銷4萬臺真不是開玩笑的;最重要的是整車內裝的用料與質感依然厚道十足,根本不是某些“汽油版賣7萬 純電版賣17萬”的黑心油改電車型可比的。
印象最深刻的感觸還有“穩健”。軒逸·純電的最高時速高達160km/h(雖然官方標稱144km/h),在嘗試160km/h極限駕駛之時,車架也不會顯得松散,比汽油版還要穩一些,畢竟電池包就窩在車底,重心低了,車底還特別平整。駕駛質感的提升并非假想,從數據上看,軒逸·純電的車身扭轉剛性相比汽油版增加30%,高強度的電池包外殼為之貢獻良多。
同樣有功的還有標配的205/50 R17輪胎,其在純電動車里頭屬于“寬胎”了(寶馬i3單車胎了解一下),因而可以獲得一個不錯的過彎動態。
可惜那個屬于二代聆風的e-Pedal電子踏板并未得到裝備,軒逸·純電的用戶們如今并不能在擁堵路段中實現更省心省力的“單踏板駕駛”,好在東風日產高層在試駕說明會中表示:e-Pedal會來的。
缺少e-Pedal也不打緊,畢竟軒逸·純電依然擁有多達4種動力輸出風格。筆者的意思是,D擋與B擋,Normal與Eco,分別排列組合,我們得以塑造出4種模式:
4種動力輸出風格 | ||
模式/特性 | D擋 | B擋 |
Normal | 接近汽油車 (動力迅猛 回收力度弱) | 剎車力度大的汽油車 (動力迅猛 回收強) |
Eco | 沒力氣的汽油車 (動力弱 回收弱) | 拉著手剎開的汽油車 (動力弱 回收強) |
其中,D擋與B擋由鼠標式擋把控制,控制動能回收強度,而不是汽油車擋把S擋那樣控制動力輸出;Normal與Eco由擋把前的“Eco按鍵”控制(其實沒有“Normal擋位”,只是有“取消Eco擋位”),控制動力輸出強度,也即是電機的反應速度與輸出極值。
4種動力輸出風格有何不同呢?且看:
1、“D擋+Normal”最接近汽油車,別看80kW(109PS)這樣一組功率極值并不亮眼,254N·m峰值扭矩可是在電門踩下的瞬間變為現實,這讓軒逸·純電突然有了運動的氣氛;右腳離開電門踏板之后的滑行動作并無不適,此時動能回收強度偏弱。
2、“D擋+Eco”是最不推薦的玩法,此時動力輸出很低,電門阻力大(用力踩才有反應),動能回收也弱,最終結果是駕駛快感沒要到,續航又偏低。
3、“B擋+Normal”是軒逸·純電的最佳駕駛方式,此時動力輸出依然保持80kW(109PS)/254N·m,僅是右腳離開電門時的后拽力較大,此時可達到最大22%的動能回收效率。不過這反而是好事,在盡可能回收動能的同時,駕駛者還能在跟車距離合理的情景下實現淺層次的“單踏板駕駛”。
4、“B擋+Eco”是最省電的駕駛方式,動力輸出被削弱,動能回收非常強,特別適合在都市擁堵路況中蠕行。
軒逸·純電的綜合工況續航為338km,筆者使用1/2/3/4種模式混合駕駛220km之后,依然還有105km續航與28%電量(也即是實測約325km),可見軒逸·純電的NEDC續航里程真實可信。
軒逸·純電搭載永磁同步電動機,最大功率80kW(109PS),峰值扭矩254N·m,市區內最常用的加速區間0-50km/h,加速成績為4.4秒。
新車搭載聆風純電驅動技術(圖為二代聆風電池包),薄片型高效能三元鋰離子電池改由寧德時代供應,標稱容量38kWh(實際40kWh,與二代聆風一致)。
這組電池包的整包能量密度為131.36Wh/kg,屬于中流水平,領先之處在于其總重僅有300kg+(軒逸·純電的整備質量僅為1520kg),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電耗。日產公布的工況電耗數值為13.8kWh/100km,而筆者在混合工況下能跑出11.8kWh/100km的成績。
軒逸·純電擁有兩種充電方式:直流快充,50kW,0.8小時(45分鐘)充滿80%;交流慢充,6.6kW。電池包還配備了日產的LBC電池管理系統,該系統能實時監控電池狀態,防止電池過充、過放,還能根據用戶駕駛習慣,精確計算出剩余續航里程。
為了進一步服務純電出行用戶,東風日產免費提供充電樁本體、30米線纜以及配套的安裝服務。設備本體和安裝服務均享受三年質保,充電樁是4G聯網版,東風日產承擔了三年的聯網通訊費用。 此外,東風日產還提供24小時緊急救援服務與便攜式應急充電線。
雖然軒逸·純電的電池容量很小,但338km的工信部續航成績還是可以在2018年度之內拿到4.5萬的國家補貼與最高2.25萬的地方補貼,將補貼后售價定于16.6萬也是基于此節。
智能科技方面,軒逸·純電配備7英寸TFT儀表盤與8寸彩色中控觸控屏,娛樂系統支持手機互聯APP,直達酷我音樂APP/考拉FM電臺APP/墨跡天氣APP,更有32G存儲空間與雅馬哈獨有音效算法AudioEngine。不僅如此,新車還配備了車載Wi-Fi熱點和十年免基礎服務流量,并支持OTA在線升級系統。
車載導航系統涵蓋實時路況、微信位置一鍵發送到車、組隊出行、離車步行導航等功能。新車還有遠程實時監測功能,支持GPS定位追蹤、電子圍欄、車輛異常監測、遠程查詢剩余電量/剩余里程/充電狀態提醒功能。
日產智能語音控制功能提供導航/音樂/通訊/天氣等車載應用的語音識別與控制功能,更有自定義喚醒詞與常用指令免喚醒功能。
作為純電動車,軒逸·純電配備了高效能量再生協調制動系統與ECO DRIVE節能駕駛助手,進一步提升能量利用效率。新車還在快充/慢充接口配備了照明燈光與充電狀態外部顯示器,車內更有定時充電系統。
安全保護方面亦是軒逸·純電的強項,多通道Zone Body區域車身結構與前后高強度防撞鋼梁是堅韌骨架,再有前席雙安全氣囊、前席側安全氣囊、簾式輔助安全氣囊、前席三點式預張緊安全帶、ISO-FIX兒童座椅安全固定裝置構建肌肉,再加上VDC車輛行駛動態控制系統、HSA上坡起步輔助系統、防眩目車內后視鏡、胎壓監測系統等配置。
還不夠的話,有請同價位鮮有的IEB預碰撞智能剎車、LDW車道偏離預警系統、BSW變道盲區預警系統、CTA倒車車側預警系統等一系列主動安全配置。
準確來說,在2018年9月的整個中國車市,根本沒有一款合資純電動三廂競品能直接對扛軒逸·純電。
競品簡析 | ||
品牌車型 | 純電續航 | 補貼后售價 |
日產軒逸·純電 | 338km | 預售價16.6萬 |
比亞迪秦EV450(舊款) | 400km | 14.99-16.99萬 |
北汽新能源EU5 R500/R550 | 416km/450km | 12.99-16.19萬 |
東風風神E70 | 351km | 16.68-17.88萬 |
奇瑞艾瑞澤5e | 351km | 16.88-18.88萬 |
同集團的東風風神E70要價高達16.68萬起,搭載49kWh電池包,比軒逸·純電多了整整11kWh,續航只多出13km,可見造車平臺對百公里電耗的決定性作用。
此外,上表的一眾間接競品都有一個大Bug,那就是原汽油版車型(EU5除外)僅需數萬元便可購入,而純電動版接近兩倍售價。
日產軒逸·純電的落地價當然也便宜不到哪里去,不過其用車成本比汽油車更低。我們不繞圈,直接來一個實打實的模擬對比,軒逸·純電 VS 軒逸(2018款 1.6XV+ CVT智尊版),配置相近、動力相異的兩款同源之作。
軒逸·純電的充電電價,按照目前兩個極端的平均數來計算:(交流波谷0.5元+直流快充1.6元)÷2=1.05元/1kWh。百公里實際電耗往高了算(空調/制暖需求),18kWh/100km,那么15萬公里的總燃料成本為2.84萬元。
軒逸1.6L CVT的92號汽油價格按照8元/升計算,小熊油耗給出的7.5L/100km大數據實測值可信度較高,算下來15萬公里的總燃料成本為9萬元。
軒逸·純電 VS 軒逸 | ||
品牌車型 | 軒逸·純電 | 軒逸 |
落地價(不含保險) | 約16.6萬 | 約12.8萬 |
8年車船稅 | 約0.00萬 | 約0.24萬 |
15萬公里燃料費用 | 約2.84萬 | 約9.00萬 |
8年保險費 | 約3.84萬 | 約3.20萬 |
8年保養成本 | 約0.90萬 | 約1.50萬 |
8年后賣出價 | + 3.00萬 | + 4.00萬 |
8年/15萬公里總花費 | 21.18萬 | 22.74萬 |
因為軒逸·純電的車價更高,每年的保險費要比軒逸多出大概800元,8年大概高出6400元。此外,軒逸·純電的保養費用更低,8年/15萬公里主要需要更換輪胎、雨刮、剎車片等耗件,不需要更換發動機潤滑油、機油濾、火花塞等。
最后還要算上純電動車那個悲催的超高貶值率。我們粗略估計,8年后賣出這臺15萬里程的軒逸·純電,16.6萬車價跌成3萬已經不算差了;至于軒逸汽油版,國五車在2026年基本沒什么活路,4萬賣到十八線城市已是最理想狀態。
劇終,我們簡單粗暴地估算出兩臺車8年/15萬公里的總花費,其中軒逸·純電為21.18萬元,軒逸為22.74萬元。算上各類誤差,其實兩者的使用成本較為接近,不過軒逸·純電可是免拍牌、不限行的主兒。
隨著這一道不燒腦的數學題得出答案,筆者的試駕文章就圓滿結束了。
(圖/文/攝:皆電 黃恒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