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零跑 | 新品發布的背后:堅定以大眾化產品發力的信號
行業 發布于:2023-03-06 10:54:36
3月1日,在2023零跑全新新品發布會,零跑C11增程版正式上市,與此同時還發布了2023款C01、C11(純電)以及T03,豎立了以大眾化的產品來堅定發力的信號。
借此機會,零跑科技創始人、董事長-朱江明、零跑汽車高級副總裁-曹力、零跑汽車市場部總經理-周穎,共同接受了媒體的專訪。
皆電也對零跑新品布局等備受關注的問題進行了針對性的提問,這場專訪對于全新產品布局,未來新車規劃等重點內容均有詳實闡述,信息還是非常多的。
今年競爭壓力比較大,包括咱們主打的15-20萬級市場,有很多品牌都在下壓,我們怎么在這個市場進行定位占位?另外我們是主打極致性價比,這種品牌會不會對于我們之后整體的品牌向上造成一定的壓力?想知道之后我們是怎么打算的,對于品牌向上方面。
朱江明:因為15-20萬市場,在傳統燃油車來說,屬于中等偏上一點的水平。我們的理解,我們今天在會上也講了,未來燃油車和電動車應該同價,甚至在有些配置的表現上,電車比油車更好,特別是智能化、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這些,肯定會更好。所以未來我們理解15-20萬價格屬于重要段的價格帶,未來燃油車和電動車會同價。所以接下來的區間也一樣,這也不是一個非常低的價格,低的還有10萬以下的,還有小車,10-15萬的A級車的區間,15-20萬未來無論是燃油車還是電動車,是A到B之間的區間。
今天價格出來,大家紛紛表示太卷了,最早跟朱總接觸的時候,因為朱總出身的原因,大家都說零跑是汽車界的華為,以及這幾年看下來,感覺我們極致的性價比,更像是汽車界的小米。所以走到現在,消費者在認知上如果拿我們去類比,您更傾向于我們是汽車界的誰?除了汽車界的零跑以外,我們的極致性價比的概念,接下來到底什么地方是我們很核心的給予消費者的認知?謝謝!
朱江明:我們是汽車界的零跑,不是小米也不是華為,我們要取長補短。每家企業都有長的地方,也有短的地方,我們的想法是希望在汽車這個領域,要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傳統的車企,如果是豪華車,就一定要有高的溢價,要毛利很高,比較稀缺。我們要讓豪華平權,哪怕奔馳S級的車,也就20萬成本,不可能是60萬的成本,剩下的都是品牌溢價。當然它的量比較少,可能綜合成本比較高一點,成本就那么多。
我們是希望通過零跑自己的創新,讓自己的產品在技術,滿足用戶的需求各個方面,更有優勢。當然,我們是以成本定價,而不是以品牌定價,這是我們始終要去貫徹,要去執行,要去落地的策略。我們做用戶的代工廠,我們說得很清楚了。什么叫用戶的代工廠?我只是幫客戶,就像原來很多女孩子說,我買了一個毛線,到加工廠去加工一下,就賺點加工費,就那個意思。但我們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而是我們要建立在零跑自己多年的技術積累,積累零跑的創新能力,希望我能夠做更好的產品,但是我給到用戶的是有極高品價比的產品,這樣一種理念。不是說一定要做low,包括很多的技術儲備,我們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我們只會比別人好,不會比別人差。當然我們不會追求很高的毛利,這是我們的策略。
今天看了發布會,有兩個印象特別深刻,就是配置高、價格低。我想問一下咱們“鐵桶車”的概念,跟同價位車比,有什么對手不可比擬的核心競爭力?另外,咱們的全產業鏈是全域自研的,配置這么高,價格這么低,我想問一下咱們的利潤如何保證?我跟很多車企聊天,他們說今年要銷量、要市占比,犧牲利潤,先活下來,咱們零跑是這個策略嗎?還是有其他的策略?謝謝!
朱江明:我想通過我們自己的全域自研,從成本結構上,隨著銷量的增長,很多方面還是比別人有優勢的。比如傳統的三電,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我們展示的一輛車的70%的成本基本上是全域自研的,會隨著2023年零跑銷量的增長,帶來很大的溢價。同時我們做了很多創新,希望通過創新獲得更多的成本優勢,比如說大家都是用8155,人家做8155可能只做了座艙一個功能,現在我們8155可以做什么呢?可以做四個攝像頭的環視,可以做阿嘉米斯的調音,現在把功放也做在8155里面了,我們一子就比別人節省了1000多塊錢。這就是通過技術的能力,技術的創新,去綜合地降低一些成本,來獲得競爭的優勢。
零跑的鐵桶車,在同價位,有哪些是別人不可比擬的優勢?
朱江明:鐵桶車沒有明顯的短板,無論是在哪些方面,無論是傳統的底盤、內外飾,以及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各個方面。因為很多車企旗幟鮮明,比如說新造車勢力,大家就說人家都沒上,激光雷達都裝上了,不管好不好用,能不能用,裝上再說,這是一類。還有一些車企覺得現在的老百姓覺得只要是電車,使用成本低,不管你車機好還是不好,或者音響好還是不好,能開就行。這是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所謂零跑鐵桶車就是,我希望我的車沒有短板,無論是在傳統的底盤、內外飾上,還是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上,希望我們的車沒有短板,這是叫鐵桶車。這是我們的策略。
補充一下,我們C11剛上的時候,有很多老師說我們是水桶車,剛開始我們內部也在說水桶車這個東西,好像給人感覺很平淡。但現在來看整個市場,新能源車用戶的需求,已經從前期的比較嘗鮮、獵奇,可能是要某一個地方特別突出的需求,變到現在的用戶更追求的是均衡和實用,更務實的消費理念。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零跑做的極致化的水桶車,到了鐵桶車這個階段,是能充分滿足現在新能源車大眾化需求的這樣一個產品。
我想問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看到25%,15-20萬車間的占比,算起來就400萬。今年以來價格區位的競爭是很激烈的,咱們內部可以披露的目標是多少?年度預期是多少?第二個是增程跟純電版相關的,目前也有不少訂單,增程的比例是多少?純電的比例是多少?零跑今后在兩條路線并行的情況下,它的側重點會是怎樣?想聽聽朱總怎么看。
朱江明:比例是多少,是看用戶去選擇,我們已經公布了價格,用戶選擇純電還是增程,以用戶的選擇為主,我們只是合理根據成本定價,現在我們純電的售價和增程的售價。2023款今天剛剛公布純電的價格,以前也沒有預售,所以現在也很難講訂單的比例會怎么樣。但是我們的增程,收到了非常多的訂單。當然我們那時候公布的是15.98萬,還不是14.98萬。
曹總:我稍微補充一下,之前朱總給我們的要求,不管是純電還是增程,所以今天大家看到的價格,我們的想法是不管是純電還是增程,只要你想選擇C11,都有同樣的價格競爭比,你可以選,這是交給用戶來選擇,我們不是說想要在增程還是純電上面有很傾向的比例。
零跑汽車今年的銷量目標如何呢?
朱江明:現在也是上市公司了,還不便去透露我們的規劃。2020年我們賣了8000輛,2021年4.3萬輛,2022年11萬輛,我想我們今年至少要有比較大的增長。
周穎:我們這么有競爭力的產品在這個地方,大家可以期待一下今年的表現。
謝謝朱總,問一個偏向行業的問題,今年市場的競爭壓力極大,無論是外部還是內部,尤其我們是一家上市公司,公眾公司,問的問題是很多投資者關心的問題。整個新能源電動車領域,現在遇到明顯的矛盾,賣得多企業背的壓力越多,也就虧得多,但賣得少,在資本市場的估值又沒辦法拉高,目前來看這是一個天然的矛盾。當然這個問題,我不是針對零跑,而是想說咱們作為行業的頭部企業,如何看待整個行業目前面對的極度膠著的兩難選擇,一方面要做量,一方面要盈利,同時您又是強調把平權和價格做到實惠的人,這樣的情況下咱們的選擇是什么?或者您覺得這個行業打破兩難合適的基點會在什么時候出現?怎么實現?謝謝!
朱江明:因為大家都看到這個行業很慘,大家也說在拼殺。對一個企業來說,這是一個在增長的市場,那肯定量是更重要的,首先要保證你有市場的占有率,這是我們第一追求的目標。當然,我們也需要追求少的虧損,在這一點上,到目前為止,我們零跑在這個方面還是虧的最少的,大家有七八年的創業歷程,這些造車新勢力,我們零跑所花的錢到目前為止最少,虧損也最少。我們前期有這種企業經營的經驗,以及對產品研發的投入的把控,包括對市場端的費用的投入,我們都比較克制。我們更多的是去讓利給消費者,所以大家看到我們財報里面,前面兩項都花得很少,無論是研發費用還是市場的投入,我們毛利低,虧得多一點,在毛利方面更多的是讓利給消費者。所以才會給消費者建立這種信心和信任,對零跑的產品感興趣。我想從2023年來看,我們既要去縮減、去優化我們的成本,同時也要追求更大的量。這是我們的目標。
接著剛才的問題問。剛才您回答的時候是借助全域自研,我們有成本方面的優勢,包括您剛才也提到2023年要繼續優化成本,請您給我們詳細介紹一下優化成本的一些策略。
朱江明:首先我們是通過更多的創新去降本,包括我們的CTC,也是降本的方式,剛才我說的座艙,以及電驅動,我們自研的部分,我們有比較好的降本基礎。同時,我們也是采用平臺化的架構,接下來全是同平臺的架構,也可以帶來很多成本的優勢。因為我們通過七年的研發團隊的建立,已經在電池、電驅、電控,包括整車各個方面共享化、平臺化,我們已經做得比較極致。所以未來上規模以后,我們的成本優勢會越來越凸顯,比如我們的座艙,我們將來全部只有一個平臺,哪怕我們將來有ABC幾個產品系列,但都是同平臺。包括我們的電驅也一樣,我們的電池整個架構,CTC的架構,也全部都是平臺化,這些都可以帶來規模效應以后的成本下降。
咱們在推出C11增程版之前,是否對理想汽車有過研究?現在市面上有一種說法,你們是在用更便宜的車型走理想的路,讓理想無路可走,請問你們是怎么看待這個事情,以及如果之后理想推出20萬以下的車型,你們怎么看待?謝謝!
朱江明:我覺得我們跟理想是完全錯位的,從來沒有正面競爭的,理想已經說了,它不做20萬的車,所以我們是走不同的用戶群,也不存在競爭。我們思考為什么做增程?在現階段,在未來的3-5年之內,還是有很多用戶還是有對充電的顧慮,對續航的顧慮。就像你們每個人的包里,可能有一塊充電寶,但是可能拎在包里從來沒用過,增程也是這個用處,你放了一個增程器,感覺上了保險,感覺不要找充電的地方。但如果你自己家里有停車位,增程器可能永遠都不會用。所以我覺得增程在未來的3-5年內,還是有它的市場的,而且還有一些特定的市場,比如東北三省在冬天,增程是得天獨厚的可以解決取暖、電池加熱、增加活性等等問題,會帶來一系列的好處。
所以我們覺得增程還是會延續很長一段時間的。我們未來在每一款B系列和C系列的車上,除了A系列代步為主的三五百公里的小車以外,我們將來B系列和C系列,每一款車都有增程和純電兩個版本,而且我們會同步發售,同步進行發布量產,同平臺化開發,也節省很多成本。
第一個問題,今天我們一直說我們是用戶的代工廠,但其實我們的代工廠是消費者的代工廠,代工廠一般意味著低價沒有利潤,但是很難活,我們說的是品價比。我想問我們如果要有品價比,按成本定價,是按照什么樣的成本?因為互聯網以前有個規則,是按照未來的規模來定價,我們的價格是按照未來的規模來定的嗎?如果是,多少萬才是我們盈利的分水嶺?第二個問題,在發布會之前,您播放了一個采訪的內容,現在零跑相當于當年大華發展的哪個階段?您說到大華最低的時候是40億,最高的時候900億,所以我想問一下零跑相當于當年大華發展的哪個階段?謝謝!
朱江明:首先關于代工廠,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很多代工廠利潤都是很高的,比如富士康、立迅精密,你們搞財經的都很清楚,都活得很滋潤。包括寧波有一家代工廠,一年有50億的利潤,就是專門給優衣庫、阿迪、耐克做代工的,它是靠規模。我剛剛講我們不追求高的毛利,我們就是以成本定價,我們現在可能有那么一點味道,可能還不到成本,因為還虧損,有點互聯網的預期。但這個預期,我覺得不會長,2025年可能汽車行業格局就定了,你就要在這個階段能夠有你的一席之地。
跟大華相比,這是不一樣的產業和市場,因為大華那時候,是相對輕資產,汽車是重資產,因為大華2008年上市的時候,雖然只有40億的市值,但是那時候有七八千萬盈利。我們現在還在虧損階段,不具備這種可比性。
因為今天很多同行們都問了成本的問題,我想跟著這個問題繼續問。剛剛在發布會上,提到好幾個15-20萬某主流產品等,這些都是在咱們競爭價位段里面,不同的驅動方式,無論是油車還是電車,都是非常有代表性也很有競爭力的車型。咱們無論是通過代工廠、技術創新降本也好,被點名到的某主流產品,他們也有很強的這樣的降本的能力,因為他們的規模也非常大,這個邊際效應也會比咱們更明顯。所以如果說當2023年的競爭趨勢達到很白熱化的時候,如果咱們的這些直接競品,這些對手也采取降價的策略,咱們還有什么應對的plan B嗎?
朱江明:首先我們舉了一些例子,我們舉的例子都是業內排在最前面的,他們在油車當然是非常領先的,但是他電車可能還在起步階段,它的成本不見得比我們有優勢,我說的是外資品牌。國內品牌因為有規模了,如果我們去年做到十多萬輛,在全球,如果還差一點,也能排到20來名,還能更前面一點。
這個大盤,從燃油車角度來看,我們排名肯定后面,如果我們今年也能翻番,明年再翻番,那我在電車領域可能也能夠從前20進到前15再慢慢進到前10。比如我去買電池,比我們舉例的廠家有優勢,因為電池占了40%的成本。如果我現在去買電池,比另外幾家總要便宜點。所以我們有我們的優勢。當然它有資本的優勢,有很多的資本積累,但它現在有錢也沒處花,產品沒出來。
剛才說到C11增程版打的也是30萬價值的車,提到增程版,30萬級別的我們能想到的有問界M5,包括在20萬以內的長安馬上也要發一款增程版的車,您怎么評價這三款車?以及我們對于C11增程版,預期銷量能達到多少?或者您在這個細分市場能占到多少的市場份額?
朱江明:首先我們是希望通過我們自己的創新,我們自己的很多與眾不同,去創造一定的差異化,然后我們的策略是以成本去定價,這是我們的原則,用我們全域自研的技術能力去做更多的創新,這個創新包含兩方面,一個是在優化成本方面的創新,一個是我們獨到的,零跑獨有的,像Face ID也是零跑獨創先發明的,現在有一些車也開始做了,去取得這種核心的競爭力。每個企業有每個企業的策略,我們是剛剛講的兩個主要的策略,在產品上確實有重疊,包括M5還有長安的產品,每個產品可能都有很多方面是相同的,所以各自有各自的策略去面對他自己的主流市場。
曹總:剛剛說到M5和長安的產品,從同樣是增程的角度來說,我們在產品差異化上來說,還是有很多我們自己的優勢。當然這兩個產品也是非常好的產品,不可否認,他們有很多用戶的認可。我們在差異化上,比如我們的空間,我們的智能化這一塊,可以很快速地去做迭代,去做滿足用戶需求的開發。還有最直觀的,成本上M5的售價是比C11要高出接近30%。這些優勢綜合下來,我覺得我們還是很有信心跟他們直面競爭的。
今天看了新產品的定價,還是挺沖擊的,但是從行業來說,最近一個多月,大概有很多的產品都降價,包括豐田的產品,一下子降了6萬塊錢,也挺多的,還有沒推出來就說已經降了10萬塊錢的。我們零跑這塊,您覺得我們是主動的降價行為還是被動的行為?您剛才也提到價格這一塊,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規模和我們垂直供應的體系。但您剛才也提到要拼到2025年,還有三年時間,您覺得有什么能支撐我們在這個市場上吃到紅利拼三年?
朱江明:這要綜合來看,一個是我們的技術積累,至少我們未來體系化、規模化的能力越來越強,平臺化,在研發上的投入,它的效率會越來越高,都是已經平臺化了,減少這方面的投入,把這個錢補貼到產品上來。同時,也要利用規模所帶來的整體成本的優勢能力。第三個是要通過更多的創新,不斷地去降低我們產品的成本,一樣的配置,我們如何做到比別人的成本更低,那就要靠你的技術創新,靠你的能力去達成。
首先今天增程式的價格很驚喜,記得上次預售的時候,我猜說不可能到14.98萬,結果真的是。所以我想問的,我們最近在做混動,發現15萬級別是沒有增程式車型的,所以我想問一下別家在15萬車級別不做增程,市場為什么出現這個格局?第二個,增程上了之后,對我們整個的銷售渠道,應該有很大的變化,因為用戶會更下沉,會有一些北方地區的,那我們在用戶服務和用戶的渠道建設上,目前有做什么樣提前的預備和規劃嗎?謝謝!
朱江明:我們確實做了一些規劃,特別是在渠道上,因為隨著增程的推出,東三省更有優勢,包括一些下沉的渠道,三四線城市可能增程更合適。我覺得我們這款產品,跟2021年9月份的我們推C11純電版的時候,大家有一種感受,那時候我們推出一款15.98萬,500公里續航的高配的C11車型,大家也覺得很吃驚,也得到了大家的熱捧,當初也由于各種原因,我們去年賣了5萬輛,如果沒有供應鏈、芯片、電池那些影響,可能我們去年的量還要更大一些。所以我相信C11增程,也是同樣的,在這個價位段,一定是會得到用戶的歡迎。同時通過我們一年半時間的積累,零跑的能力,零跑的產品各個方面,都有了非常長足的進步。這次我們的媒體試駕會,就是C11增程,大家體驗零跑C11的底盤,已經有了豪車的感覺。
當然,從我們C01開始,我們整個底盤,整個的駕控,就已經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無論是媒體還是用戶,對我們C01底盤的調校,對整車的完整度各個方面,我們又有了一個提升。C11增程是在C01的基礎上再做了優化,所以我們會不斷地去提升我們自己的能力。不可否認,作為一個新勢力,從第一款車到第二款車再到第三款車,它都是在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無論是承認還是不承認,一定是不斷地去積累經驗,去少犯錯,推出更好的產品,我想一代肯定比一代好。今年9月份我們還要推B系列,我們又往前邁了一大步。我們也是不斷地提升自己,讓我們的產品越來越有競爭力。謝謝!
我們之前在大理也測試過增程版的車,給我感覺這個車應該是20萬以上的車,14萬的售價實在是物超所值。實際上用增程的車去做這個市場,我覺得打的是燃油車,而實際上你們的定價已經是要比同級別燃油車的定價還要低,這對市場的沖擊,我覺得已經有前車之鑒了,燃油市場的反撲,以及他們傳統車廠對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這種不遵守規則的打法,他們覺得手足無措似的。您如何看這種新的市場的發展方向?謝謝!
朱江明:我覺得新人進場,肯定不能按常規出牌,如果按常規出牌,怎么可能有優勢?肯定要不按常理出牌,不然就不可能成功。你要革命,我黨也是因為革命才能成功,才有了今天。
所以我們一定不能按常理出牌,無論是商業模式,我們剛剛說做用戶的代工廠,我們的商業模式就是打破了原來做品牌+代工,是兩家分開的,我們是品牌和代工二合一。因為代工就賺幾個點的毛利,靠的是規模,那是代工廠的商業模式。而品牌,就是要講故事,我要溢價,從代工廠那里拿貨,要把我的品牌logo打上去,把它賣出去。我們新的零跑的商業模式,作為用戶的代工廠,我們就是把兩個綜合起來,我直接面向用戶,但是我只賺代工廠的錢。這是從商業模式上來說的。
第二個,從技術創新能力上,因為最終還是靠產品,產品不行,一切都不行,我們就是要有這種創新的思路。今天零跑C11,以前我們可能比較含蓄,今天我們說得比較直白,我們就說是鐵桶車,就是在這個價位段上,怎么可能有雙叉臂+五連桿的獨立懸架,這就是差異化。還有座艙,傳統燃油車15-20萬的,它的智能駕駛,都是比較低級的。我們就是要用這種差異化,去挑戰燃油車市場,挑戰原來的市場格局,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剛才2023款零跑車的全新產品都官降了,官降之后在老用戶端,零跑這邊有沒有什么權益和舉措給到老用戶?
周穎:首先我覺得產品的迭代是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但是零跑非常感謝也非常珍惜每一個用戶,所以針對這次整個2023款的產品換代,我們也給到老的車主,尤其是近期交付的車主新的權益。首先是C01,我們會給到去年9月份開始一直到10月7日交付的這部分車主2萬的能量積分。除此之外,在今年已經交付的C01車主部分,會給到他們整車終身質保的權益。與此同時,從T03和C11,今年一二月份交付的車主也會給到整車終身質保的權益。這也是零跑對老車主表達的最大的誠意。
有一句老話叫生于憂患,我想問一下您對于零跑未來的發展會面臨哪些挑戰有什么想法,以及應對未來的挑戰您現在已經做了哪些準備。
朱江明:因為我是一個創業30年的人,所以說對于風險這個詞,在我腦海里可能比別人要更加穩固一些。原來的造車新勢力,蔚小理有一些是老板出身,也有一些是職業經理人出身。我是一個很保守的人,比如打乒乓球,21個球,前面沒有15:10,后面我可能贏不了了,我要有絕對的勝算贏的這種。所以我對零跑還是充滿信心,比如我們的技術體系能力,上次1月份我們做了一個媒體的溝通會,我們的研發團隊是原班人馬,從2015年干到現在,非常穩固。而且我們的整個技術體系能力都建立得非常好,工廠制造這一塊,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視,體系化、能力各個方面也具備。包括我們的市場,經過我們去年的調整,也開始煥然一新。可能媒體朋友們也感覺到,我們的marketing也比以前要進步一點吧。
所以我對整體的團隊還是充滿信心,對我們現有的產品也充滿信心。當然我們也有很多的合作,我們也很看重,我們整個產品線的設置,整車產品線,曹總是負責整車產品線的,從研發、制造端到端的,今天你們在前面的展廳也有看到我們整個智能座艙的、智能駕駛的,有電驅的,有電池的,我們有幾條,未來跟第三方合作,跟一些車企合作的產品線,現在我們也談得比較多,接下來也是我們的增長點。
所以我覺得非常有信心,能夠跑出來。確實有很大的挑戰,但是我想今天的發布會,前面我們都相對比較沉悶了兩個月,因為我們不想太多地去說,我們是一個產品轉化的過程,要讓我們的合作伙伴,門店輕裝上陣從3月份開始賣新車,都是從0到1的切換,所以我們前面銷量下降了,我們從3月份開始要重新輕裝上陣,一路向前。謝謝!
今天很高興看到了C11的增程版終于上市了,這款車型的上市,我覺得對于零跑來說,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意義。之前零跑都在純電領域做布局,這次是有純電跟增程的雙動力布局形式,我想具體了解一下零跑對后續的雙動力車型的具體規劃是什么樣的。剛剛聽到今年9月還會推一個B系列的車型,這一塊是不是有相應的規劃?另外,怎么看待純電和增程未來的市場發展潛力?謝謝!
曹總:說到產品規劃這一塊,剛剛朱江明提到我們除了A級車,就是小型車,比如四五百公里城市代步為主的車沒有更換增程以外,我們C產品線以及下半年要發布的B產品線,后續會同步推出增程和純電的兩個動力形式。具體的車型,基本上會以同平臺的SUV和轎車,甚至是跨界車為主。在后續的動力規劃上,我們認為在短期,比如3-5年,其實大家也可以看到純電和混動的增長趨勢,混動目前來說,它的增長趨勢還是比純電要高的,所以短期內,我們認為有很大的市場空間,這個還是順應用戶、消費者的訴求,如果市場發展需要,用戶需要,這個動力形式還是會繼續再做。
剛才的價格大家都很驚喜,非常卷。我知道咱們今年是有毛利目標的,我想知道這一次調價之后,我們的毛利目標完成上會不會承擔一定的壓力?謝謝!
朱江明:我們還是要努力去做到這兩個平衡,就銷量、毛利的平衡,更多是希望通過我們的技術手段,去優化我們的成本,達到比較好的毛利。整體來說,我們還是以市場第一,當然也要兼顧毛利。
我們1月的交付量表現得就不算特別好,今天是月初3月1號,會發2月的交付量,關于2月的交付量您有提前的預告嗎?第二個問題,C11增程版的價格很有競爭力,我比較想了解,之前也知道了C01應該也有增程版本,這個車目前的規劃在上半年上海車展還是哪個節點推出嗎?
朱江明:C01我們會在7月份左右推出增程版。2月的交付量,我們比1月份好很多,有一些起色,但我們更多的是放在3月份,因為今天發布的產品,我們確實對2023款做了一些創新的優化,所以這個時間點上往后,2023款的推出有點延遲,所以我們2023款的交付要從3月份開始。
曹總:一二月份的銷量,我再補充一點,大家看到這個數據,可能會有懷疑為什么說零跑的數據不好看,剛剛講了一下,我們為什么想要在3月1號開始真正輕裝上陣,前面的原因,一個是去年的退坡之后原來的存量車,不想成為包袱,第二個是要為今年全力推全新車型做出準備,包括今年春節一二月份的時候,我們工廠要為上新的車輛做準備、做調整,所以一二月份的時候,我們自己是預料到的,是有在做布局和控制的。
周穎:就是戰術性的先蹲下。
今天我注意到零跑發布了增程版,有兩個電池版本,一個是CLTC工況下180公里,另外一個是285公里,對于增程用戶來說,如果有家庭樁,使用起來差別不大,為什么180公里的版本只有舒享版沒有智享版?是不是說主要想銷售的還是長續航版本的?
朱江明:我們的考慮是這樣,因為城市用戶,我們覺得他充電相對不方便,所以他會選280公里續航的用戶會多一些,而這些用戶對智能駕駛功能會更加關注,所以我們有智享版。而180公里續航的這種,我們覺得三四五線城市作為家用,一般縣城你跑一趟來回小于100公里,可以天天家里充電,智享版對他用處不大,也是浪費,所以我們就沒有規劃這個版本。
今年1月上海發布了一個新的政策,就是從今年開始上海的用戶去買增程車,不能上綠牌了,這個事情對于今年的插混車型市場會不會有影響?咱們的車會不會發得稍微晚了兩個月?還有一個問題,您覺得今年對于地方的鼓勵性的政策有沒有什么預判?謝謝!
朱江明:首先我們增程所面對的用戶,不一定就是北京、上海這些,因為我們在15-18萬的價格區間,確實希望能夠爭取到一些燃油車的用戶,所以更多是在全國范圍,不一定要在上海、北京。現在買電動車,也已經不是原來那種只是為了一個綠牌才去買電動車,而是已經得到了大家的共識,無論是使用成本、使用操控的舒適性各個方面,電車都已經慢慢在超越油車,所以我們希望它是一個能夠全國范圍內銷售的。所以上海和北京對它帶來的影響并不是很大。另外,現在很多北京上牌的,哪怕買純電的車,也是用藍牌來換,而不是一定要等綠牌,這個現象已經非常明顯了。我想接下來上海這種情況也會出現。
關于政策,一季度可能各地的政策會密集一些,因為國家希望一季度要開門紅,所以各地都在抓零售、批發等各項經濟數據,所以會有很多政策。二季度、三季度開始,隨著經濟的回暖,我覺得這些政策反而會少下來。
周穎:補充一點,我們現在說油電同價,甚至今天零跑我們打出來的是,電車的購買成本比油車更低。這個程度上,我們對于政策的依賴,應該幾乎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我們是完全站在一條線上去跟油車做競爭了。
因為時間關系,我們今天坐在這里的交流先到這里,3月1日是我們的里程碑,今天我們明確了零跑整個產品理念,包括我們非常有信心地提出來“選車看零跑·價值有參考”的品牌理念。
今天大家都反復聊到價格,我想說的是,價格是我們的敲門磚,我們是希望用這樣一個非常有誠意的價格,讓更多的用戶可以看到零跑。就像剛剛老板說的,希望大家可以到零跑店里去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哪怕你不買零跑的車子,我們也可以給您做一個價值上的參考。所以希望各位老師把我們這樣一個非常有誠意的理念,帶到整個市場,帶到用戶。謝謝大家!
(圖/文/攝: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