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1242公里!就回答一個問題:軒逸·純電靠不靠譜?
評測 發布于:2018-11-28 10:30:53
純電車作為汽車圈內的新星,近年來一直褒貶不一,有的人喜歡它新鮮的駕駛感受、經濟的用車能耗,也有人也質疑它的續航虛標、高速掉電...不過,大多數偏見都來自于坊間的流言蜚語,而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1月19日,皆電駕駛軒逸·純電從上海嘉定EVZONE出發,沿滬杭高速前往杭州,途徑溫州、寧波,最后沿沈海高速返回上海浦東。進行一次4天3夜,覆蓋浙滬4大城市、全程1242.3公里的純電自駕挑戰。
1242.3公里,相當于一次從上海自駕前往北京的距離(從上海EVZONE試乘試駕中心出發至北京天安門的距離為1231.4公里)。軒逸·純電是否能夠經受住這一次極限考驗呢?
說到電動車長途駕駛,大部分消費者還是會心存疑慮。一是電動車的產品性能,電池夠不夠用?續航是否準確?跑高速靠不靠譜?二是充電的便利性,充電過程麻不麻煩?充電站多不多?充電快不快?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將用4天貫穿4個城市的實車體驗給大家一個答案。
軒逸·純電是合資品牌在15萬級純電車市場的先行者,它誕生于和日產LEAF相同的E-Platform平臺。一邊是長期占據全球純電車銷量榜首的日產LEAF,一邊是曾經榮登國內緊湊車型銷量榜首的軒逸(現為朗逸)。軒逸·純電堪稱兩個銷量冠軍的珠聯璧合。
軒逸·純電在今年9月正式上市,新車共推出智領版/智尊版2款車型,補貼后售價分別為15.9/16.6萬元。在這個價格區間內,想找一臺靠譜的合資純電車,軒逸·純電幾乎是你唯一的選擇。
技術方面,軒逸·純電基于LEAF同平臺打造,搭載一臺最大功率為80kW、峰值扭矩254N·m的永磁同步電動機,并配合一套固定齒比的單速變速箱。電池采用目前少見的薄片型(軟包)三元鋰離子電池,標稱容量為38kWh,可提供338km的綜合續航。
338公里的成績,在2018年的同級國產純電車中確實算不上優勢。日產對此的解釋是:增加幾塊電池提高續航能力,對我們來說并不是很難。但是更多、更重的電池系統會增加車體的重量,降低能耗效率(更多的電量被用來拖動電池),并且還會增加購車成本。在日產的市場調研與戰略規劃中,軒逸·純電選擇338公里的純電續航,一是完全可以滿足日常通勤的需求,二是在充電站合理分布的地區也能跑跑長途。這是軒逸·純電在平衡了技術、實用、成本三者的因素下,做出的最優選擇。
比較遺憾的是,這一代軒逸·純電并沒有搭載LEAF上那塊引以為豪的電子踏板e-Pedal,并且ProPilot自動駕駛輔助系統、12個傳感器支撐的自動泊車功能也都沒有在軒逸·純電上出現。好在,東風日產高層在今年9月的北疆試駕中表示:e-Pedal會來的。
早在2010年上市的日產LEAF,目前全球銷量已累計超過34萬輛,力壓特斯拉連續8年全球的銷量第一。兩個銷量冠軍頭銜的加持,軒逸·純電的表現如何呢?電動車最害怕的『高速續航問題』,它又如何應對呢?
A-駕駛模式的選擇
坐進軒逸·純電車內,熟悉的『日產大沙發』依舊寬大厚實,不過舒適度和空間表現我們稍后再說,這里先聊聊它的駕駛感受。
軒逸·純電的“鼠標式擋把”提供了D擋與B擋兩個檔位,用于控制『動能回收強度』;在檔把側方設有“ECO”按鈕,可供“Normal”和“ECO”兩種模式選擇,用于控制『動力的輸出強度』。
D擋、B擋、Normal、Eco,分別排列組合,軒逸·純電可得到4種駕駛模式:
4種動力輸出風格 | ||
模式/特性 | D擋 | B擋 |
Normal | 動力增強的汽油車 (動力猛 回收弱) | 剎車力度大的汽油車 (動力猛 回收強) |
Eco | 沒力氣的汽油車 (動力弱 回收弱) | 拉著手剎開的汽油車 (動力弱 回收強) |
4種動力輸出風格有何不同呢?
『D擋+Normal』像是動力增強版的燃油軒逸。由于電動機的特性,起步扭矩就處于峰值輸出,買菜車頓時也有了幾分運動氣息。由于動能回收偏弱,右腳離開電動踏板之后,滑行阻力也并無不適。
『D擋+Eco』模式下加速變肉了。電門需要深踩才有明顯提速。既不能保證動力的及時響應,動能回收也不夠力度,導致的結果就是:既沒有駕駛快感,也沒有延長續航。不太推薦。
『B擋+Normal』是最適合純電的駕駛模式。此時的動力輸出依然保持最佳狀態,但是提高了電門松腳后的功能回收力度(此時可達到最大22%的動能回收效率)。減速過程還算線性,在掌握了預判的情況下,可實現一定程度的『單踏板駕駛』。
有趣的是,在與筆者同行的媒體朋友中,習慣開燃油車的小伙伴都不太適應這種純電車特有的拖拽感。這一點無所謂優與劣,只能說開的電動車比較少吧。
『B擋+Eco』是最省電的駕駛方式。動力輸出被削弱,動能回收被加強,本來就沒力,還得加強回收。只適合在都市擁堵路況中蠕行,或是電量不足時趕去充電站的路上。日常行駛不太建議這個組合。
B-全方位的駕駛體驗
筆者從自己的純電車駕駛經驗中,發現一個現象:基于電機的輸出特性,加速快并不是一件難事,百公里加速4秒、5秒的車型會越來越多,但是有一點卻被許多車企所忽略,那就是——『駕乘者的舒適性』。
過于暴力的提速,會給人快感,也會給人(尤其是乘坐者)眩暈感,為了抵消這種不適,反而更考驗駕駛者的技術。軒逸·純電走得是偏舒適的動力調校,百公里加速10秒開外。雖然起步瞬間G值就達到最高,但是不會過于猛烈而難以控制,反而是電動車里少有的柔和提速。
在筆者看來,找準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的,不要身為家用車卻每天想著跟人家比加速起跑。
剎車腳感上,反饋力適中、十分有彈性,可能有的朋友會覺得模擬腳感偏硬,這就看個人喜好了。前段減速效果較弱,主要是依靠動能回收制動,中后段效果逐漸明顯。全力制動時,重心轉移并不明顯,前懸支撐力足夠,沒有明顯點頭。
底盤是常規的前麥弗遜+后扭力梁懸掛,典型的日系買菜車調校,整體性強、市區行駛濾振效果十分到位,舒適度可以點贊。此外,由于電池布置在車身底部,且車輛重量增加(由1180kg增加為1520kg),讓軒逸·純電的重心更低,開起來會有相當扎實的感覺。這在跑高速的時候尤其明顯,車身動態表現穩定,100km/h的速度下依然不飄。
C-乘坐還舒服嗎?
說回到乘坐與空間。舒適性上,『日產大沙發』威名依舊,座椅寬大而厚實,填充相當松軟,坐下來整個人相當的放松。
但是由于電池的布局原因,后排的縱向空間確實要減分了。地臺位置被拉高,要是個子比較高可能就會出現佝僂型坐姿。長時間乘坐,舒適性得打折扣。
軒逸·純電采用了經過優化的HIM靜音工程,NVH表現十分良好,行車靜謐性點贊。在筆者開車的過程中,副駕座的小伙伴分分鐘就能睡著。
中控系統配備了高德地圖車機版以及車載熱點。手機APP和汽車可以信息互通,隨時掌握車輛狀態和電量,還支持電子圍欄,車輛駛出圈定的范圍就給車主推送信息。另外官方的APP還支持道路救援和尋找充電樁功能。可玩性尚可,但比起其它基于安卓開發的車載系統,拓展性不能說豐富。
可惜的是,軒逸·純電連方向盤加熱都有,卻沒有定速巡航!(LEAF方向盤右邊的定速續航功能區被飾板取代)。可能日產的初衷也是將它定位于市區通勤,認為跑長途的機會相對較少,能省則省了。
D-續航表現
續航表現?不長,但是夠準。
這一點的確讓筆者感到意外,筆者曾撰寫過一篇《為什么高速省油卻費電》(點擊閱讀),文章解釋了燃油機和電動機的工作原理以及速度與風阻之間的關系,包括各種工況對能耗的影響,說明了純電動車在高速行駛時的快速掉電是不可避免的。但軒逸·純電『準確的表顯續航』讓我感到十分驚喜。
舉個例子:早上在杭州,將軒逸·純電充電到94%,表顯續航261km:
歷經2個小時40分鐘、182km,從杭州來到橫店影視城,電量還剩20%,表顯續航61km。『表顯續航』與『實際里程』僅差9%:
在橫店充滿電之后,繼續趕往溫州,途徑178公里,消耗電量68%。算下來與今早杭州的260km+滿電續航基本相當,真的很準。表顯準,就意味著掉電速度在可掌控范圍內,不會出現表顯180km,實際跑不到80km就沒電的情況。
(圖片來自同行媒體-上海晨報)
但是有人可能會問了,不是綜合續航338km么,為什么實際續航只有260km左右?這是因為『高速續航』和『綜合續航』本來就是兩碼事,具體解釋請看段首的文章解析。
軒逸·純電為什么這么準?究其原因,或許是軒逸·純電優秀的SOC計量算法。一般純電車的續航計算會重點參考兩個因素:一是用戶的駕駛習慣,比方說前一段里程是激烈駕駛、還是佛系駕駛;二是現階段的實時路況,是在市區內的頻繁啟停、還是跑高速時的均勻高速。軒逸·純電的電腦算法對這兩個要素的掌控非常到位,因此得以給出精確的『表顯續航』。
除此之外,筆者也咨詢了幾位專業人士:為什么軒逸·純電的“高速續航”沒有像其它純電車那樣大幅縮水?得到的答案有三。一是能耗控制,軒逸·純電用38kWh(標稱)的電池實現了338km的綜合續航(反觀吉利帝豪EV用43.5kWh的電池才實現300km的綜合續航),這是日產成熟的E-Platform平臺的功勞;二是風阻設計,軒逸·純電定位緊湊級轎車,風阻面積比市面大多數純電SUV小太多,相對表現也會更好;三是車重控制,軒逸·純電的整車重量為1520kg,作為一臺緊湊級純電車,這個重量算得上是輕量級選手。
綜合以上幾個因素,軒逸·純電在保證高速續航不崩壞的同時,還控制了穩定掉電的速度,給出了準確的『表顯續航』。高速表現令人放心。
那么,軒逸·純電開起來靠譜了,但是充電靠譜嗎?
據日產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全國已啟用的有效電樁約為20萬個,僅浙滬兩省充電樁總數就達到6.1萬個,占全國近30%。
在本次行程體驗中,軒逸·純電車隊一共在8個不同的高速公路服務站+城市充電站體驗了自助式充電。在滬杭高速和沈海高速路段,途徑休息站都有部署國家電網的快充站。在杭州、溫州、寧波三座城市內,使用“e充電”和“特來電”APP搜索可發現市區至少每5公里就有一個充電站。
浙滬范圍內的市區+高速服務區基本涵蓋了日常通勤和跨城市通行的充電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速路段,所有的充電站都是國家電網標配的快充站,能夠提供500V/60kw(實際輸出300V~400V)的充電功率,而軒逸·純電的快充能夠實現45分鐘80%的充電速度(在快充達到86%時,為保護電池系統會切斷快充、改為涓流充電)。
基本上在休息站吃頓飯的功夫,軒逸·純電又滿血復活了。
另外,在高速服務區充電時,筆者也發現了兩個有趣的小細節。一是軒逸車頭擋風玻璃位置的有3個充電提示燈,插上充電槍藍燈閃爍代表充電進行中,3個燈常亮說明電已充滿。
第二個細節是國家電網的充電站都配有車位鎖,攝像頭智能識別新能源車牌,必須是電車才能夠停在充電位。成功杜絕了燃油車占位的窘況。
費用方面,大致估算一番,上海的充電站收費平均為2.2元/度,浙江省內的充電站收費標準平均為1.6元/度。當然,這是加收了服務費的計量標準。
在本次試駕活動的收官之際,核算總費用與總里程,平均每臺軒逸·純電的電費僅在230元左右,綜合能耗成本(包括充電費和服務費)約為0.18元/公里,相較于燃油版軒逸0.5元/公里的成本(算下來約621元的費用),便宜了近2/3。
軒逸·純電的可靠性不僅僅是它產品力,還包括它在全國范圍內的專營店以及官方服務網點的密集布置。
這一次純電自駕行,軒逸·純電車隊探訪了浙滬地區最大的7家東風日產專營店,每一家專營店都設置了專門的純電車展位,專門的充電樁停車位,專門的銷售顧問,專門純電維修工位,專門的純電車維修技師培訓。能夠為軒逸·純電車主提供全方位的售前、售后、用車保障。
專門的充電車位
專門的展位
專門的維修工位
據日產工作人員介紹,軒逸·純電的保養費用遠低于燃油車。一般燃油車在5000km的里程后需做一次保養,在保養過程中需要使用到機油和機油濾清器等易耗件;而電動汽車使用電池驅動,不需要這方面的費用擔心,且軒逸·純電每次保養服務價格大約是燃油車的2/3,也就100多塊。
省么?真省。
如果還不信服,再找皆電@桃子老師 給大家算一筆賬。
按照一線城市的電價水平,以目前兩個極端的平均數來計算:(交流波谷0.5元/kWh+直流快充1.6元/kWh)÷2=1.05元/kWh。百公里實際電耗往高了算(空調/制暖/溫度/載重),18kWh/100km,那么15萬公里的總能耗成本為2.84萬元。
而另一邊,我們選取軒逸1.6L CVT車型,92號汽油價格按照8元/升計算,根據小熊油耗給出的7.5L/100km大數據實測值,算下來15萬公里的總燃料成本為9萬元。
軒逸·純電 VS 燃油版軒逸 | ||
品牌車型 | 軒逸·純電 | 燃油版軒逸 |
落地價(不含保險) | 約16.6萬 | 約12.8萬 |
8年車船稅 | 約0.00萬 | 約0.24萬 |
15萬公里燃料費用 | 約2.84萬 | 約9.00萬 |
8年保險費 | 約3.84萬 | 約3.20萬 |
8年保養成本 | 約0.90萬 | 約1.50萬 |
8年后賣出價 | + 3.00萬 | + 4.00萬 |
8年/15萬公里總花費 | 21.18萬 | 22.74萬 |
另外,軒逸·純電的車價更高,每年的保險費要比燃油版軒逸多出大概800元,8年大概高出6400元。但軒逸·純電的保養費用更低,8年/15萬公里主要是更換輪胎、雨刮、剎車片等耗件,不需要更換發動機潤滑油、機油濾、火花塞等。
簡單粗暴地估算出兩臺車8年/15萬公里的總花費,其中軒逸·純電為21.18萬元,軒逸為22.74萬元。考慮到各類誤差,其實兩者的使用成本較為接近。不過你得記住,上海的燃油車牌,辦下來可是要接近10萬塊。
驗證一臺車靠不靠譜的方法,不是對比賬面上的參數,不是在電腦前憑空意淫,而是真正把車開出去,靠每一腳油門、每一腳剎車、每一次充電的體驗。
開一段不夠?那就再開遠一點。1242.3公里的自駕行,我們完整地體驗了軒逸·純電的實車性能、長三角地區的用車環境、東風·日產對于軒逸·純電的服務保障。在這些真實體驗的基礎上,我可以告訴你——軒逸·純電確實是一個靠譜的選擇。
當然,最后我們也希望,來自日產合資純電車的沖擊,能夠帶動整個純電車市場乃至地方政策的全面推進,讓我們在新能源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輕盈且豐富。
(圖/文/攝:皆電 唐科)